相關新聞

【遊藝筆記】七夕與鵲橋相會

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農曆七月七日這個屬於華人的情人節,被商人及媒體炒得沸沸揚揚,年輕人趨之若鶩跟著慶祝,因此製造出了極大的商機。事實上,這個節日久遠前就存在,古代被稱為「七夕」、「七巧」或「乞巧」。

這個節日起源於公元前一千一百年至公元前七百七十一年的西周,每年農曆七月初七晚上,織女星上升至一年中的最高點,在夜空中顯得特別明亮,與牽牛星隔著銀河在東西方遙遙相對。

到了漢朝,有人發現,每當織女星在西方逐漸消失時,東方的牽牛星卻愈發明亮,因此讓人們有「牽牛星追逐織女星」的錯覺。也由於這個現象,人們相信牽牛星與織女星每年會在七夕這晚相聚。

南北朝時期的任眆,在其著作《述異記》中記載:「大河之東,有美女麗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雲霧絹縑之衣,辛苦殊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

原來,他們因為貪於情愛而荒廢了正事,所以受到天帝的懲罰。

這也說明了何以《詩經‧小雅‧大東》有這樣的句子:「跤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

意思是,有一位織女整天織布,但織出來的布都不怎麼精美;另有一位與織女遙遙相對的牛郎,也沒有心思好好照顧牛隻。因為他們互相思念得太深,以致影響了該做的工作。

可見早在西周時期,民間就有了「牛郎與織女」的愛情傳說。

東漢應劭撰寫的《風俗通》又有這樣的記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皆髡,因為梁以渡織女也。」

兩星相隔銀河,最後相聚,需靠著一群喜鵲互相牽引成橋,這也是「鵲橋相會」這個說法的由來。

至於為何由喜鵲搭橋?因中國人認為喜鵲是吉祥的鳥類,賦予了吉祥、喜兆、好運、好消息的寓意,喜鵲啼叫被認為是報喜。於是喜事由喜鵲來完成,自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

順著這個故事到了宋朝,就發展出了「七夕」或被稱為「乞巧」的節日。當天晚上,人們會祭拜牛郎星與織女星,為的是幫單身女子祈求好姻緣。至於所謂的「乞巧」,是因為古代女子出嫁必須工於「女紅」,因此要乞得巧手好嫁給心目中的乘龍快婿。用「乞」一字,想必是與「七」諧音,因此「乞巧節」又被稱為「七巧節」。

乞巧當日,婦女們會在庭院或門口擺上香案,案上放置黃銅製成的七孔針和針黹用的五色幼線、紙紮七姐盤,以及鮮花、水果、香燭和自己親手製作的手工藝品等,用以供奉「七姐」(對織女星的尊稱);祭拜的儀式是對著織女星穿針引線,祈求七姐賜與巧思能手,做好女紅的工作。

不過,牛郎與織女七夕相會並非永遠相聚,之後又要再分別一整年,這是一件多麼令人遺憾的事啊!

宋朝詞人秦觀有一闋《鵲橋仙‧纖雲弄巧》詞:「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秦觀這闋詞寫得真好,尤其這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給了分隔兩地無法相聚的情人們,一個無奈卻溫暖的慰藉。

28 08 2024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