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報教育起源

  所謂的讀報教育,就是將報紙當作教材,教導學生學習新知的教育,最早起源於1930年代的美國,由美國紐約時報發起大學活用新聞NIC(Newspaper In the Classroom)運動,進而推廣至全美國,最後形成全球性NIE(Newspaper In Education)運動。

  西元1954年,美國愛荷華州政府進行一項「中學生與文字的接觸調查」,針對五千五百名中學生所進行的閱讀調查發現,發現有四成學生在課外完全不閱讀文字,僅透過電視文字簡單瀏覽,其餘在空閒時會閱讀的學生,他們的閱讀時間也僅有看電視時間的三分之一(NAA,2008)。在美國教育協會的協助下,於一九五七年開始推動NIC(Newspaper in the classroom)。隨後,加拿大報紙發行協會(Canadian Daily Newspaper Publishers Association)將NIC更名為NIE(Newspaper in Education),賦予報紙教育意義,使此教育運動從此定名為NIE,成為全球性的NIE活動。

  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有鑑於電視媒體的影響力與影響層面日益擴大,於1962年便提出「教師應教導學生如何建設性地使用電視媒體」。1980年代起,更積極展開推廣媒體教育的相關研究與活動,不但於1980年發展出一套媒體教育課程模式,並在非洲、亞洲、拉丁美洲、歐洲、大洋洲等地共二十個國家廣為推行。另外,在1982年舉辦的「國際媒體教育研討會」(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edia Education)更有十九國共同發表宣言,要求各國政府支持全面性、由學前至成人階段的媒體教育計畫。至此,推廣媒體教育不僅是各國的共識,務求全面普及化更是各國關注的焦點。

  尤其90年代的英國已經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學校實施進階媒體研究課程,也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中學畢業生參加媒體研究科的中等教育證書考試。英國各界把「媒體識讀」當作為國定核心課程之一,更進一步在學校教育及中等教育證書考試等制度配合下,使教育機構、老師和學生認同其重要性。到了1998年「媒體教育聯會」(the Partnership for Media Education)成立了,宣示了媒體識讀觀念進入另一個成熟的階段。媒體識讀因媒體訊息良莠不齊而生,因此,其基本的實踐意含在於培養閱聽人對媒體和訊息的思辨、洞察力。

  根據世界報業協會的調查顯示:1997年全世界有35個國家開展了NIE計畫,到2001年參與的國家就達到52個,其中有21個國家已將NIE寫入相關法令,或作為正式教學計畫的重要內容來實施。這表示NIE的意義與作用越來越重要,很多國家都已意識到這點,並對此高度重視。在2009年,全球已有七十多個國家實施NIE教學,並持續在增加當中。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