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文創之旅】鸛雀樓、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 4大名樓見證歷史風雨

文/記者王學濤、姜淏然、袁慧晶等

樓,是中國傳統建築中一個重要類型,最能體現木構建築的魅力與奇巧,是技術與藝術的高度融合。4大名樓見證歷史,大量詩詞歌賦、歷史典故與其緊密相連,成為當地歷史文脈的重要組成部分。

無數樓閣在歷史的長河裡默默消逝,但有幾座卻家喻戶曉。提到黃河岸邊的鸛雀樓,人們會脫口而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說到長江岸邊的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的離愁別緒就會湧上心頭;談起贛江邊上的滕王閣,「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畫面如在眼前;聊到洞庭湖畔的岳陽樓,「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發人深思。

因為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鸛雀樓、黃鶴樓、滕王閣、岳陽樓被譽為中國古代4大名樓。它們都臨水而建,見證歷史風雨,屢毀屢建,成為一道厚重的文化景觀。

「因為文化的力量,這種以樓閣為載體傳承歷史文化的現象獨具中國特色。」中國文物學會歷史文化名樓保護專業委員會名譽會長鄒律資說。

河南大學文化旅遊學院教授程遂營認為,4大名樓見證歷史,同時還有大量詩詞歌賦、歷史典故與其緊密相連,它們已成當地歷史文脈的重要組成部分。

觀光吟詩休閒勝地

「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岳陽樓是目前四大名樓中唯一純木結構的古建築,現為大陸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走進岳陽樓景區,左手邊浩瀚的洞庭湖與遊人僅一堵矮牆之隔,景區內松柏、樟樹、廣玉蘭、銀杏、石榴樹等格外蔥郁。現在的岳陽樓沿襲了清光緒6年(1880年)岳州知府張德容大修後的建築格局。1983年,文物部門對它進行了落架大修。

岳陽樓矗立在古岳陽城西門上,高19.42公尺,三層三檐,第二層出圍廊,樓內四根楠木貫頂,檐面鋪設黃色琉璃瓦,檐角整齊畫一向上翹,樓頂造型獨特,像古代將軍的頭盔。整棟樓看上去中軸對稱,古樸規整。

二樓嵌有「鎮樓之寶」《岳陽樓記》紫檀雕屏,為清代書法家張照所書,上面有多處修復過的痕跡。三樓上有杜甫《登岳陽樓》詩,筆意奔放,光彩照人。

透過窗戶望洞庭,彷彿湖水就在腳下,煙波浩渺、水天合一的遼闊氣象不由讓人想起孟浩然「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的詩句。

穿過岳陽樓下約42公尺長的石券門洞,走下層層台階,就來到洞庭湖岸。回頭望,石券門洞上方的青石匾上鐫刻著「岳陽門」3個大字,它就是古岳陽城的西城門。古代岳陽有5座城門,最終只有它保存至今。水還沒漲起來時,岸邊有遊人圍桌而坐,面對滔滔湖水喝茶聊天,好不愜意。

「岳陽樓始建於三國時,最初是大將魯肅在臨湖處修建的一座閱軍樓,隨著年代推移,軍事功能逐漸淡化,慢慢朝觀賞樓轉變。」導遊楊夢婷說,自唐朝始,岳陽樓逐步成為遊覽觀光、吟詩作賦的勝地。張九齡、李白、杜甫、孟浩然、劉禹錫、王昌齡、劉長卿、張繼、韓愈、元稹、白居易、李商隱等都曾與岳陽樓結緣。

岳陽樓及洞庭湖風景。圖/新華社

登樓遠眺江城風光

歲月滄桑,4大名樓在歷史上數遭兵燹、水患、火災等破壞,屢圮屢修。如今,黃鶴樓、滕王閣、鸛雀樓已是1980、90年代重建的鋼筋混凝土結構仿木構建築。

黃鶴樓是最早復建的。拾級而上,會看到牆壁上鑲嵌的「黃鶴樓重建工程」碑──1985年,這座雄偉的樓閣歷經四年建設拔地而起。它屹立在黃鶴樓故址千公尺外的蛇山山頂,樓高五層,總高度超過50公尺,是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計的鋼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結構,五層飛檐的檐面都覆蓋金色琉璃瓦,看上去像一團火,又如黃鶴展翅欲飛。

4大名樓在歷史上數遭兵燹、水患、火災等破壞,黃鶴樓是最早復建的。圖/新華社

在黃鶴樓內,當地用精美的壁畫、模型、照片等介紹了「橘皮畫鶴」的神話故事,黃鶴樓的歷史沿革、詩詞人文主題等。它原是三國東吳修築的一座閱兵樓,到唐朝時逐漸演變為宴客會友、吟詩賞景的遊覽勝地,整座樓既有金戈鐵馬的豪氣、仙人騎鶴的仙氣,又有詩歌文化的靈氣。

登樓遠眺,江城風光盡收眼底。公路鐵路雙用的武漢長江大橋上車水馬龍,沿江兩岸樓宇林立。樓上遊人熙熙攘攘,還有不少外國人身影。夜幕降臨後,江城燈火璀璨,黃鶴樓是其中最迷人的一抹亮色。

外國機械工程師尼勒什和朋友站在黃鶴樓的圍廊上悠閒地吹著江風。「我很喜歡這座建築,雖然是現代的,但這裡的視野非常開闊,能俯瞰武漢這座大城市。」他說。

經典與景點碰撞  旅途變得詩情畫意

1989年冬,贛江邊上的滕王閣也復建完成,它是中國4大名樓中唯一一座初建時就帶有娛樂性質的樓閣。

「滕王蛺蝶江都馬,一紙千金不當價。」滕王李元嬰是唐高祖李淵最小的兒子,尤擅繪畫,工於蛺蝶。可以想像,他建這樣一座巍然聳立於贛江之濱的樓閣,為的是在此觀景、創作、收藏和展示藝術品,還能進行歌舞表演。

觀看春花秋月,飽經雨雪風霜。滕王閣在1300多年間,經歷29次毀滅與重生的輪回,平均半個世紀建一次,閣址多次變遷。

重建後的滕王閣是一座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的仿宋式建築,相比岳陽樓、黃鶴樓的紅黃色調,滕王閣的紅綠色很是別緻。它位於贛江與撫河故道交匯處,距離唐代閣址僅100多公尺、清代閣址約300公尺。閣高57.5公尺,明三暗七層,加上12公尺高的大台座,即有了直入雲霄的視感。

「之所以採用仿宋式的建築風格,是因為可以參照宋代建築巨著《營造法式》,達到最好的仿古效果。當時還主要參考了梁思成先生的手稿,並結合當地旅遊發展的需求進行了一些調整。」滕王閣重建工程總建築設計師陳星文之子、古建專家陳方說。

滕王閣經歷29次毀滅與重生的輪回,平均半個世紀建一次,閣址多次變遷。圖/新華社

再現千里窮目意境

作為黃河流域一顆璀璨的「明珠」,鸛雀樓在中國4大名樓中復建最晚。它不像黃鶴樓、滕王閣、岳陽樓一樣位於繁華鬧市,而是矗立在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東岸,非常適合登高望遠,極目山河。

「與其他三座名樓多次修葺重建不同,鸛雀樓並沒有尋覓到重建的資料,歷史典籍和地方誌中也只有粗略的記載。」永濟市旅遊局原局長仝毅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由於黃河故道變遷,原樓址與黃河的距離變遠,因此重建鸛雀樓時新址平行向西移動了2.5公里。主樓建築為仿唐高台樓閣,外表施以仿唐式彩繪。

2002年9月,一座歷經5年建設、通高73.9公尺的鸛雀樓又奇蹟般屹立在黃河東岸母親河的臂彎,灰中帶彩,面山望水,再現「千里窮目」的遼闊意境。

落日下的鸛雀樓。圖/新華社

獨特充滿文化氣息

河南省文化和旅遊規劃研究院院長張祥宇說,新文旅時代,瞄準情緒價值,講好文化故事,是文旅「出圈」的重要抓手。名樓景區利用科技手段,打造數字化旅遊消費新場景,實現靜態展示轉向活態參與,單向感知轉向互動分享。

早在2013年,國家5A級旅遊景區滕王閣旅遊區就發起了「背經典免門票」活動。滕王閣管理處綜合管理部副經理毛琦說,目前已有近十萬人參與了背序活動,超過四萬人體驗到「知識變現」的快樂。

而為了弘揚憂樂精神,去年岳陽市把《岳陽樓記》誕生的日子農歷九月十五定為「岳陽樓日」。同年,景區內雙公祠對外開放,用展覽形式詳細介紹了岳陽樓歷代修繕和《岳陽樓記》誕生的過程。

「經典」與景點碰撞,讓人們的旅途變得詩情畫意。名樓景區開發的個性化、趣味化的文創產品,激發當代年輕人的情緒共鳴,帶給人們心靈的潤澤。

4大名樓雪糕、詩詞文化書簽、名樓模型等成為各地熱門文創。在國家5A級旅遊景區黃鶴樓景區,歷史畫冊、限量版郵冊、鶴鶴仙茗茶飲等文創產品是黃鶴樓1800年歷史情感的延續。在岳陽樓景區,當地用岳州扇、岳州剪紙、湘繡、岳州窯等非遺技藝表達岳陽樓文化,看上去既獨特典雅又充滿文化氣息。

17 02 2025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