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走進大西南】一九三○年代的西南樂園

中研院史語所藏早期研究人員勇士衡於1933年所拍攝的湘西車鞦。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文/出谷司馬

暑假到了,各位家長最頭疼的莫過於安排孩子們的暑假生活。各大遊戲景點每天都擠滿了人潮,分布在台灣北中南東各地的樂園園區,更是摩肩擦踵、萬頭攢動。而遠在一九三○年代,中國大陸西南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也會打造屬於他們的樂園,儘管硬體比不上現代各大樂園刺激,聲光效果也沒有那麼絢麗,當然,更沒有卡通人物熱鬧的遊行與美麗的煙火秀;但那些遊樂設施所帶來的歡樂,應該不亞於我們所處的時代。

一九三○年代的中國,除了歌舞昇平的夜上海外,在大家的記憶中,幾乎都與戰爭有關;而相較於東北與沿海地區戰事頻仍,西南地區則是相對平靜的。在國民政府經略西南地區作為戰時大後方的戰略思惟下,大量的西南調查活動都在此時開展,留下許多寶貴的田野調查資料。在這些調查活動中,學者與官員們看到了西南土著民族生活的多樣性,也透過當時最先進的照相與攝影技術來記錄這些點點滴滴,包括了村寨中的娛樂設施。

「打鞦韆」,應該是其中最普遍的樂園器材,在傣族、傈僳族等少數民族中都有類似的設施,並且發展出許多創意的玩法。打鞦韆可以是一種比賽,最常見的如傈僳族,看看誰盪得最高,看誰先咬下樹枝上的樹葉就算贏;這樣看來,不只打鞦韆的力道要夠,牙齒也得練練才行。

而在部分地區,打鞦韆則是女孩子的遊戲,甚至被賦予了女性與富饒的象徵意涵。例如在雲南的孟定,人們相信打鞦韆可以使稻穀豐產,因為若是將繩索下端擺盪的女孩顛倒過來,就像是隨風搖曳的飽滿穀穗。這與世界上許多民族以女神作為豐收的象徵,是極為相似的。

另一種遊戲叫做「磨鞦」,是用一根立柱和橫柱組合成T字型,立柱上端削尖了以後與橫柱的重心接觸,讓橫柱以此為中心點旋轉。玩的時候,橫柱兩端各掛相同人數,用腳蹬地讓橫柱旋轉,搭配著速度與旋轉帶來的娛樂性,比蹺蹺板要刺激許多,仔細想想,還真像遊樂園裡面的旋轉飛機呢!

最後要介紹的是湘西苗族的摩天輪。這種摩天輪叫做「車鞦」,從側面看就像是兩座並列、有四個座位的摩天輪,也像是有四扇葉片的風車或是水車,每一座木框都有一個座位可以坐人。不過,車鞦是以人力轉動,藉由轉到地面的那個人用腳蹬地,讓車鞦持續旋轉。兩座並列的車鞦同時也是一種競賽設施,在規定時間內由轉較多圈的那一組獲勝,所以同組的兩個人必須合作才能取勝。

誠然,這些遊樂器材跟今日的樂園比起來相去甚遠,但回想上世紀三○年代的中國大陸西南地區,儘管物資缺乏,但他們依然從隨手可得的素材打造出屬於自己的「西南樂園」。或許,我們就像華特‧迪士尼曾說的:「不管怎麼樣,大人不過就是長大了的小孩。」(Adults are only kids grown up, anyway.)無論到了哪個年紀,無論你是哪裡的人,內心裡那個愛玩的靈魂都是不變的。

26 07 2024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