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走進大西南】西南民族和大禹

文/出谷司馬

最近,台灣的教育界有兩則很熱鬧的新聞:一是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先生帶起的AI(人工智慧)風潮,似乎左右了這次大學學測分發的志願;另一則新聞是某位家長在社群媒體感嘆,讀高中的孩子不知道什麼是「大禹治水」,引爆了輿論對於現行課綱的諸多討論。人工智慧對於未來教育市場的影響恐怕方興未艾,實難評論,但是關於大禹這號人物,卻是一位對西南少數民族影響不小的古代君主,不但是他們歷史記憶的一部分,甚至還有族群自認為是禹的後代。

據說禹是夏朝的開國君主。不過由於考古學家一直沒有挖掘出明確的夏朝遺址,所以近代的史學家對夏朝是否真正存在提出許多質疑。而即便夏朝真實存在過、禹就是它的開國君主,以這個時期的「國家」規模與後來秦漢以後的帝國相比,禹這位「君主」只能說比較接近「部落共主」的概念。

相傳,禹的父親鯀接受堯帝的命令治水,結果失敗被殺,即位的舜帝又命禹來治水。禹為了治水公而忘私,甚至三次經過家門都沒有進去看看,最終才解決了水患,因此舜就把帝位禪讓給了禹,改國號為「夏」,成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

司馬遷在《史記》裡寫,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帝的孫子,所以也是黃帝的後代,這使得西南少數民族希望能與這位「黃帝金玄孫」連上關係。被認為是西漢學者揚雄所寫的《蜀王本紀》記載,「禹本汶山郡廣柔縣(今四川省理縣附近)人﹐生於石紐」;成書於東晉的《華陽國志》也說,蜀國是在廣柔縣,「郡西百里有石紐鄉,禹所生也」。這些記載反映出來的,是古代蜀國人把禹當成自己的老鄉,認為禹的出生地就在古蜀國境內,而且,他還跟黃帝(漢人的祖先)是親戚。

西南民族崇敬禹的行為,表現在當地的「禹廟」中。明代官員鄧雲霄寫過一篇名為〈遊九疑山記〉的文章,文中記述他在萬曆年間走訪湖南境內的九疑山時,遊歷「禹祠」的經過;鄧雲霄描述當地的禹祠祭祀相當隆重,他們擊鼓﹑吹笙而舞,甚至百餘人俯伏在地,顯出他們對禹的崇敬。再往西邊的羌族,很多人至今仍會說自己是禹的後裔,在羌族聚居的區域也能見到禹王廟;沿著岷江兩岸,還有許多和禹相關的遺跡,像是禹碑嶺、塗禹山、石鼓、禹穴、聖母祠、禹王宮、禹舟渡等等,都說明了當地人認為禹和這些地方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研究羌族多年的學者王明珂認為,羌人以禹當作祖源的目的,是為了跟漢人和漢文化搭上關連。特別是汶川一帶,羌人把土司官寨設立在「塗禹山」,而民間都認為這裡就是禹的家鄉──塗禹山附近有一個古蹟叫做「刳兒坪」,相傳就是禹出生的地方。巧的是,汶川老縣城附近跟禹相關的古蹟特別多,而汶川老縣城又是漢人軍事與政治力量集中的地點,所以王明珂認為禹成了一個象徵,透過這些接近漢文化的漢人老縣城附近遺跡向外播散,成了一個羌人「漢化」的符碼。

時至今日,或許因為課程改革的緣故,高中生不大曉得到底誰是大禹,但是,透過大禹這個符號向西南民族散播的漢文明訊息卻是顯而易見的。至於大禹到底治不治水,有沒有「三過家門而不入」,對西南民族而言,應該不是他們最在意的事情了。

28 06 2024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