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微文創大翻轉】《繁花》故事與上海傳奇

電視劇《繁花》劇照。圖/新華社

《繁花》劇中出現的地標——和平飯店北樓。圖/新華社

上海影視樂園內的至真園酒家前,復原了劇中的畫面和場景,供遊客沉浸式「打卡」。圖/新華社

上海影視樂園,遊客被《繁花》海報吸引,在此搭建的實景中拍攝。圖/新華社

上海東一美術館,作家金宇澄站在自己畫作《隧道》前。圖/新華社

文/記者許曉青

作家金宇澄書寫的近35萬字《繁花》小說,定稿於2012年冬,此後大約10年,導演王家衛鍥而不捨,從籌備到拍攝,大膽地「二次創作」,孕生出電視劇《繁花》。隨著收視率和播放量一路走高,相關閱讀平台顯示,每天約有40多萬人同時在線搜索並閱讀《繁花》原著。

「太陽剛剛下了地平線。軟風一陣一陣地吹上人面,怪癢癢的。蘇州河的濁水幻成了金綠色,輕輕地,悄悄地,向西流去。黃浦的夕潮不知怎的已經漲上了……」這是茅盾先生的《子夜》開篇,一直被認為是描寫上海黃浦江和蘇州河的傳世名句。

約八十年後,上海「五○後」作家金宇澄嘗試將上海方言作為寫作的基底,於是這座城市又收穫了這樣一些妙筆。「時間飛快,陽光褪下來,蘇州河變濃,變暗。」「東南風一勁,聽見黃浦江船鳴,圓號寬廣的嗡嗡聲,撫慰少年人胸懷。」

《繁花》小說近三十五萬字,創作定稿於二○一二年冬,二○一三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成為暢銷書和長銷書。此後大約十年,導演王家衛鍥而不捨,從籌備到拍攝,大膽地「二次創作」,將小說中一部分「留白」的一九九○年代上海故事擴充,生出一個全新的生命體電視劇《繁花》。

隨著電視劇《繁花》熱播,一段段關於上海的珍貴記憶又躍將出來,成為這座城市乃至大江南北的焦點話題。在大陸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騰訊視頻、東方衛視和江蘇衛視,《繁花》收視率和播放量一路走高;相關閱讀平台顯示,每天約有四十多萬人同時在線搜索並閱讀《繁花》原著,各大書店上架的《繁花》一時「洛陽紙貴」。與《繁花》創作關聯度很高的金宇澄非虛構回憶集《回望》也十分走俏。

《繁花》不僅是在上海本地走紅,甚至已成為五湖四海、老老少少最近端著手機百看不厭的劇集,普通話夾著各地方言,邊看邊討論,好不熱鬧。「愛了愛了!這就是上海!」從和平飯店到外貿公司,從美食街區黃河路、進賢路,到早期十三路電車串起的虹口提籃橋、普陀曹家渡,這張「繁花地圖」沉甸甸,「鋪滿」了上海這座城市彌足珍貴的時代記憶。

上海的面子和裡子

二○二四年一月八日,位於上海外灘中山東一路一號東一美術館三樓的「繁花︱︱金宇澄繪畫展」迎來當天第一批參觀者,其中不乏外國面孔。這裡除了展出與「繁花」主題相關的美術作品及字體設計稿,更多的是《繁花》原著作者金宇澄多年來基於對上海生活感悟創作的形形色色的繪畫作品。

金宇澄沉浸於寫作,也愛畫畫。這些天,但凡參觀者在展覽現場與老金相遇,普通話夾著上海方言,都能熱絡聊起《繁花》劇情,「碰撞」出新的火花。

這個也被稱為「外灘一號」的地方,向北步行十來分鐘,就是《繁花》劇中反覆出現的上海著名地標和平飯店北樓。

金宇澄說,「和平飯店」本不在小說中,附近「外灘二十七號」原來的外貿公司,小說中也就寥寥數筆,但導演如此立體、生動地將其「還原」出來,「我是相當佩服」。

王家衛則解釋,和平飯店的地理位置特殊,它的前面是黃浦江,後面是蘇州河,黃浦江是上海的面子,蘇州河是上海的裡子,這與劇中「從阿寶到寶總」的人物身分轉換,尤為貼切。

背靠蘇州河,面朝黃浦江,恰是站在改革開放的風口浪尖。《繁花》劇中男主人公阿寶,在前輩爺叔的點撥下,學會了炒股和做生意。「這不是『阿寶』一個人的故事,是那個時代無數個『阿寶』的故事……這同時也是一座城,一個時代的故事。」王家衛說。

遍地是機會的黃河路

《繁花》熱播之際,黃河路口國際飯店排隊買蝴蝶酥的長龍裡,多了不少年輕人;苔聖園亮晶晶的霓虹燈,更是風光無限,吃客和旅拍者聚集在門口、路邊,一顰一笑,再三回眸,按下合影的快門。

苔聖園亦是《繁花》劇中至真園的主要原型之一。暮色中這座有三十多年歷史的老飯館泛著一層金光,更加立體。這一晚,苔聖園酒家總經理祁文前來小坐,回顧昔日「崢嶸歲月」,也回顧了《繁花》拍攝期間,為劇組擔任顧問的前前後後。

這家黃河路上最具標誌性的飯館,協助《繁花》劇組長達一年之久,劇中菜式、服務員、泊車員,樣樣提前「調教」,甚至炒菜時火的顏色,也要「逼真」。當年,小費怎樣給和收,都是細節。

劇中,黃河路上車水馬龍、霓虹耀眼,阿寶的前瀏海往後一梳,就瞬間「變」寶總。王家衛解讀,劇組全力復原了黃河路鼎盛時期沿線三十多家飯店,就是希望還原當時人的感受。那是「遍地是機會」的黃河路,一條不夜的路。

祁文回憶,若回到三十多年前,一九九三年苔聖園剛進駐黃河路,鞭炮震天響,就是這樣一番鬧猛場景。「能見證這三十年變遷,我人生圓滿。」她自信地笑著,頭髮也是梳起來,筆挺。那眼神,像《繁花》中的玲子,也像李李。

歲月「不響」,必有回響

上海灘邁入城市更新

《繁花》進入大結局階段,觀眾踴躍報名參加線下活動,在思南文學之家臨時搭建的「繁花博物館」展台前合影留念,再到網上點讚、留言、轉發,以及發彈幕。場面十分熱鬧。在約一公里開外的新天地UME影城,《繁花》新老粉絲相約提前觀摩電視劇大結局。

抓住創作者的鄉愁

一些看過小說的觀眾認為,從原著一千多處上海方言用詞「不響」,到電視劇中有的「響」有的「不響」,彷彿已經可以抓住創作者的鄉愁。

王家衛認為,「不響」不代表沉默,它是一種留白,凡是我不想講的,不能講的,講了為難自己,為難別人的,「不響」。

王家衛出生在上海,五歲隨父母到香港,但家裡的哥哥、姐姐留在了上海,另外還有二十多個表兄、表姐也留在上海,他們與《繁花》中的人物基本上是同一代人。拍《花樣年華》、《二○四六》乃至《一代宗師》,王家衛的語料庫裡基本不提「鄉愁」,但《繁花》全劇卻處處是鄉愁。

金宇澄說,導演特別打動他的一點是,當初第一次見面,王家衛就說「你寫的其實就是我哥我姐的事情」。

人哪能一直靠運道?

《繁花》跨年播出,從二○二三年步入二○二四年,人們和劇中人一樣相信,冬去春來,繁花似錦。王家衛心目中的那一片「上海灘」,在最近十多年間,步伐更加堅定、沉穩、勇毅、創新。大上海,包括小說中阿寶家居住過的淮海中路思南路地區、普陀曹楊新村等,如今也正邁入城市更新的關鍵階段。

這座全球超大城市的建設,正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城市更新既是回答「好不好」的解題之筆,也是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載體。城市更新既要解決今天的問題,也要為明天的發展騰出空間,吸引更多新鮮血液進駐。

關上電視,放下手機,再度回望小說《繁花》,金宇澄似乎看透了導演的心思。他說,王導特別愛「集郵」,其實劇中那一個個鮮活人物、一樁樁動人故事、一件件懷舊物件、一幀幀歷史影像,不就是王家衛正在集納的「郵票」嗎?

有網友試圖「破譯」從小說《繁花》到電視劇《繁花》的「密碼」,它們之間相輔相成、互為補充,都有「留白」和「不響」,又似乎都「響」了。

城市更新的腳步飛快。劇中的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在浦東陸家嘴拔節「生長」,直至一九九四年亮燈。如今,奔跑起來的上海,也催促、激勵、「倒逼」新時代的阿寶、玲子、汪小姐、李李、陶陶們,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和人生涵養。

「人哪能一直靠運道?」「相信多勞多得,永遠轟轟烈烈。」這是劇中台詞。

一江一河,靜靜流淌。「繁花」故事、上海傳奇,還在繼續……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29 01 2024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