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口述影像導覽 助視障者聲入藝術

北師美術館館員王珮珊介紹〈聖若亞敬〉雕塑縮小輔具,盼讓視障朋友更理解作品背後脈絡。圖/中央社

國立台灣美術館把畫家洪瑞麟作品〈火魂(礦工2)〉,製成立體輔具。圖/中央社

北師美術館把典藏雕塑〈獅子與毒蛇〉做成縮小版,幫助視障者以聽覺及觸覺投入藝術世界。

【本報綜合報導】無論是想看演員們如何飆演技、觀賞電影裡的爆炸特效,甚至觀賞藝術雕塑,大部分的娛樂都仰賴視力。但對視障者而言,即使能用耳朵聽到結果,最精采的「過程」畫面總是一片模糊,因此,台灣有一些藝術場館正在試著以「口述影像」,讓視障者以聽覺、觸覺投入藝術世界。

北師美術館館員王珮珊出身社會教育專業,從尋覓口述影像專家到導覽「發聲」,以藝術促進社會不一樣。在她心中定義的「教育」,不僅限於教室,連美術館、博物館或是社區營造都涵蓋其中,「我很喜歡美的東西,不管我理不理解藝術家想要傳遞的東西,但當我看過那些作品,試圖理解時,就會產生不同想法,我很享受那樣過程。」

她在約兩年前加入台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王珮珊是視障友善專案負責人,她先找到口述影像專家趙又慈加入團隊,如在輔具製作上,趙又慈便協助館方精準定位受眾面貌。

王珮珊指出,北師美術館口述影像服務,以大廳展示三件典藏作品為主,有的作品巨大、有的擺放位置高至天花板,團隊以全盲程度試想如何讓受眾立刻了解作品,運用等比縮小輔具、建築介紹等道具輔助,讓閱聽眾實際觸摸到,更為理解作品背後脈絡。

全盲程度思考  打破藝術邊界

王珮珊說,口述影像專場導覽與一般導覽從起點便有很大差異,在報名後就要開始注意,「視障者要怎麼來?會不會攜帶手杖還是導盲犬?如果是導盲犬,還要照顧到導盲犬上廁所的需求,這些細節都是我們要思考到的」。

比起細心,王珮珊認為,「同理心」是她在過程中感到最為重要的本位思考,「抱持著非常想讓大家都認識這些文物的心情,這樣會想到非常多可以幫助他們的小事」。

回顧去年推出口述影像導覽以來,這些「小事」成為受眾最真切的感謝,有參與者感謝館方把輔具做得很好,表示「身為視障者很難有機會接觸西方雕塑作品」,甚至寫心得感謝這些服務。王珮珊說,每當收到這些回饋,總會想著「啊!一切值得了」。

舞台劇無盲點  字幕顯示音效

除了藝術品,有些藝術場館推出情境字幕,舞台劇正演出,一旁的投影幕即時以字幕顯示角色間的對話,甚至舞台上的音效,像是「手機聲響起」等敘述。國家兩廳院推出觸覺導覽,製作「觸覺導覽圖冊」點字圖說明場館樣貌,更打造一比三十的管風琴觸覺模型,展現原達三層樓高的管風琴細節。

近年來,開始有編舞家著手撰寫舞作的口述腳本,或和口述影像設計師合作,舉辦工作坊,引領視障者以身體律動認識舞蹈、感受舞者動作,再請大家針對口述影像腳本回饋意見,一步步修正撰稿的盲點、優化腳本的表現。曾參與舞蹈工作坊的全盲視障者便說,這些經驗讓他從身體內在看到了這部作品。

有些表演會搭配「演前觸覺導聆」,讓觀眾一邊觸摸舞台模型、佈景、道具,或演員服裝,一邊聽導覽。透過這些方式,觀眾可以更深入感受劇場氛圍。

30 10 2024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