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春秋雜論】范仲淹 與 西北邊防

文/嚴陽

北宋文學家范仲淹有首邊塞詞《漁家傲‧秋思》非常有名:「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邊塞詞可以歸在邊塞詩中,因為「詞」本來就是「詩」的變體,或者說另一種形式。邊塞詩在唐代已蔚為大觀,出現了不少以此出名的詩人,比如說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等。在這些人中,高適與岑參都有過邊地戎馬生活的經驗,但是他們在軍中的地位相對較低,為他人幕僚;與范仲淹曾經擔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與韓琦共同負責西北地區防務有些差距。而這樣的差距,決定了他們在認知視野與高度上的差異──簡單說,范仲淹的邊塞詩與他們相比,視野更加開闊,主題更加深刻。

北宋仁宗朝,西北方的西夏日益強大。由於宋真宗與北方的遼訂立了「澶淵之盟」,採用「銀帛換和平」的方式為國家贏得了數十年的和平,但同時也讓宋朝軍隊處於武備鬆弛、兵不習戰的狀態。因此,一○三八年黨項人李元昊建立西夏,開始持續對北宋用兵不斷襲擾,西北方面的邊防非常吃力,與西夏的戰爭近乎一敗塗地鮮有勝績。而范仲淹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鎮西北。

范仲淹到任後,根據當時敵我雙方的形勢,制定了與前任截然不同的防禦策略,亦即修築城寨,加強防禦工事,精選將帥、訓練軍隊,以守為攻。清人畢沅的《續資治通鑒‧宋史》裡有這樣的記載:范仲淹表示,不考慮敵人多少而出戰,以官位高低作為出戰的先後順序,是此前導致失敗的原因。因此,他把延州的軍隊分為六部,每個將領指揮三千人,並據此進行訓練,根據敵人數量的多少,派他們分別出擊,使得敵人不敢進犯。

他的這種作戰模式,不久之後也被其他宋軍所接受。西夏人因此相互告誡:「無以延州為意,今小范老子(指范仲淹)腹中自有數萬甲兵,不比大范(范仲淹的前任范雍)老子可欺也!」

這很了不得。作為朝廷命官,也是戍守西北邊陲的將領,往往會出現兩極分化的傾向,要嘛急於建功立業選擇貿然出擊,要嘛因為怯懦而選擇逃跑──事實上,在北宋戍邊的將領中,這兩種情況都曾經出現過。

然而,范仲淹的選擇卻有別於他們,而是根據西夏的地域特點──人煙稀少、荒漠化嚴重,加上己方戰鬥力並不具備絕對優勢,主動出擊未必能夠與西夏軍正面對抗,反而可能因糧草耗盡不得不撤退時被敵軍追擊,因此選擇防禦為主的策略。事實也證明,范仲淹的策略才是正確的;當然,他之所以選擇這樣的策略,或許也有減少將士無謂犧牲的用心。

對於軍事家來說,勝利是他們最為期盼的;但對於文學家來說,「人」才是他們更為關注的;而對於政治家來說,或許他們追求的是兩者的平衡。那麼,范仲淹戍守西北戰略的選擇,體現的是哪一種思惟呢?我們雖無法知曉,但可以確定的是,他筆下的「將軍白髮征夫淚」,之所以讓人印象深刻難以忘懷,是因為我們在這裡看到了對人的無限關懷與同情。

02 08 2024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