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睹物思情】 海老屋的故事

我家防空避難所很軍事化,除了戰備水,還備有戰備床,一口不深的井,湧泉清澈甘甜。圖/聯合文學提供

向西的牆挖出了洞,讓西晒降低室內溼氣,讓四季綠意在庭院與室內中流轉。圖/聯合文學提供

我家防空避難所很軍事化,除了戰備水,還備有戰備床,一口不深的井,湧泉清澈甘甜。圖/聯合文學提供

文/劉枝蓮

這樣的建築在一九六○年代,在馬祖是時髦的房子,頗有向小村開拓道路英雄姿態,建造者是我的父親劉增(依)清先生。(父親出生一九二三年,卒於二○一三年。)

海老屋正面鄰接狹窄巷弄,背面向山,不遠的山澗高低錯落的房子,有時山上人家在門口談天,在庭院的我們,可以呼聲回應,山與海是海老屋的鄰居,海浪聲也會來報時,不讓沉默來造訪。這棟將就基地的風土建築一九六○年動工。主屋動工前,防空避難所(防空洞)已經完工四年了。

我母親說,一九五五年某夜,父親在外忙完工作,徒步往回家路上,遇到中共空襲,一枚宣傳彈從他頭頂掠過,種下父親要蓋牢固防空洞,來守護家人。這家人,包括外婆家的一家人;這是所在基地的初始,緊鄰在外婆家。一九五六年父親將動機化為行動,一位挖坑道專家,軍方李姓工兵營長,接手策畫這項工作,他提議自地下挖一丈五尺低度,地面必須承載五千至六千磅砲擊坍塌的壓力,這樣考量主要是當時戰爭使用的彈種,比如黃磷彈、燒夷彈。

這座向地底下挖深的防空避難所,與一般民眾在居所旁,以水泥覆蓋泥土的防空洞,無論是規模、配備上都很不同。我家防空避難所很軍事化,除了戰備水,還備有戰備床,一口不深的井,湧泉清澈甘甜。雖然是軍方協助設計私人避難所,父親也不含糊,他帶領民間師傅監造施工,以當時泥作師傅日工資八十元、小工四十元計價,花費三萬餘元,可見工程也不一般。

是的,父親參與蓋房子的所有工序,不只防空避難所而已。從下海挑撿石頭,到南投竹山挑選木料,從扛水泥到模印花磚,從敷地到徒手豎起木頭……,我彷彿看見父親把所有工序,當作自己身體部分,那般看重的身影。那年父親三十二歲。

父親是建築奇才

父親以一介漁夫,蓋起自家的房子,不含糊,他審視房子與環境關係。他捨棄石頭屋密不透風的小窗,便於漁撈前置工作,還設計出整面落地木門。他不只挑高房子的高度,為戰時快速的疏散,樓層之間規畫了上下連接的暗道;讓我記憶深刻的是,可拆卸木門,標示東、南、中、北的字樣來辨識,那手寫的字體工整且漂亮。總之,這座與大地共生的建築,創造出內與外、內與內的關係,對當時居住空間與視野而言,父親是建築的奇才。

一九五六年防空避難所落成,父親再以四年的時間,開始了敷地、造地、建坡崁的工程。那些年,馬祖實施「戰地政務」,居民處在軍人霸權高壓下。那些年,中共與國軍的戰場在閩江口岸持續混戰中,在這鬼哭狼嚎、人心混戰中,父親為何在這般氣壓中,砸下三十六萬元重金。

「光買木料的錢就足夠在基隆買三棟樓房了。」叔輩們這般勸說父親。

那時父親往返台灣和馬祖頻繁,他與基隆有地緣關係,但他沒有選擇在基隆置產,在戰地馬祖建新樓房,是這兒離他原鄉潭頭鎮最近?還是為了漁耕「建新號」(那是帆船走入機械船的年代)漁船的夥伴?這樣的動機,隨著父親辭別,並不會有答案了。

如果有所謂運勢,那些年父親風華正茂,年富力強、事業正好。他在時勢動亂中,找到自己位置,從「辦季頭」、「秤蝦皮」,到投資「福澳加工廠」、「馬祖公共汽車行」、「馬祖一號」漁船。那樣的年代,是三代人蓋一棟房的年代,父親以孤兒的身世,來到馬祖小島,以租一間房迎娶我母親,以甕為灶君,短短十年,他蓋了兩棟石頭房子,送給他的新娘,我的母親。

父親大陣仗地蓋房子,我的母親、外祖母,她們也不輕鬆,工人三餐、二點心,一桶一桶往工地挑來。母親說,父親蓋這棟房子,十個手指頭上,舊瘀新傷從未斷過。不是機械的年代,以體力搬運回來的石頭,時不時還沾上血漬。至於繃帶西藥不是隨意買到,拾起炭火餘灰止了血,繼續工作。「結䋾天尊敬」(勤勞連老天爺都會看中)這樣的父親,誰又會陌生呢?

對我而言,父親交棒給我的房子,不只是安放我的生活容器,也承載父親過往的繁華,壯年的繁星萬點。我觸摸這裡每塊石頭,彷佛觸摸到父親掌紋上的溫暖和寧靜。對我而言,海老屋不是一棟房子,不只是遮風擋雨的所在,而是我父親意志的延伸,我與父親花粉間,無數次的邂逅。

落葉有聲,我的歲月從年輕,推向老婦。偶有,葉落九月天,我像森林裡迷路的女孩,拚命地邊走邊想,大澳老街該有的樣子。那是我在大澳老街前端、外緣住了大半歲月,與這個澳口,這條街,有一般地深情。海老屋之於我,是情緣未了、身世有限。我在這兒打理近三十年,也揮霍半生歲月。如今海浪已將我的歲月,從三月的清晨,推向十月的黃昏。而我之於它是「曲折有情、意有未盡」。之後,我從了父親與我的花粉關係。從了,海老屋要走的方向。(摘自《潮間:我的石頭屋》,聯合文學出版)

作者簡介

劉枝蓮

國立台北大學法學碩士,曾任大學講師。現任連江縣議會議事組主任。長期擔任公職,熟悉地方肌理與歷史。喜歡登山、慢跑、海泳和旅行。

2015年開始寫詩,詩作散見於《創世記詩雜誌》、《吹鼓吹詩論壇》等十餘國內外詩刊,並曾獲《中國微信詩歌年鑒》、《當代散文選讀》等書選。著有《天空下的眼睛——我的家族與島嶼故事》、《我詩我島》詩集。前者獲2017國史館台灣文獻館佳作獎。編著《海之宅—我為馬祖寫一首詩》。

08 01 2024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