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微文創大翻轉】南豐儺 2000年的民間舞蹈活化石

江西省南豐縣,葉根明為「小儺師」戴上儺面具。圖/新華社

在江西省南豐縣三溪鄉石郵村小學,孩子們在非遺「南豐儺舞」藝人葉根明的指導下學習「跳儺」。圖/新華社

儺舞藝人葉根明在儺神廟前表演儺舞《雷公》。圖/新華社

儺面具。圖/新華社

文/記者劉小草

一項古老的民俗儀式,為何能在這個總人口32萬、總面積1920平方公里、以「南豐蜜桔」聞名於世的江南小城開枝散葉,歷經千年不衰?一代代南豐人在古老的儺舞中,開啟新年,祈盼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家國安康。

「三伯」葉根明手提單面鼓,鼓槌落定,鑼聲漸起。

頭戴黃巾,身披紅底碎花彩衣,繫一張青面獠牙、額佩銅鏡的儺面具,執一把木質開山斧……儺(讀音同挪)神廟門洞開,儺班依序而入。

從開場舞《開山》到《關公祭刀》,時而蹲起跳躍、閃展騰挪,時而猜拳鬥酒、席地而坐……鑼鼓喧囂中,或緊張或戲謔,或剛勁或纏綿。一旁觀儺的孩子擰緊了眉,緊盯著廟裡的一舉一動,生怕錯過一絲一毫。

一鼓一鑼,時疾時徐的節奏迴盪在這座始建於乾隆年間的小小儺神廟裡,隱隱有遠古而來的威儀凜然,又夾雜著鄉土人情的幽默詼諧。

揭開儺舞神祕面紗

儺,古人驅鬼逐疫的儀式,後演化為一種傳統民俗舞蹈。在江西南豐幾乎每個鄉鎮,每年春節,初一「起儺」,元宵後「圓儺」,其間儺班走村串戶,祝福納吉。

據考證,南豐跳儺始於漢代,距今已有二千餘年歷史,因其古樸質拙、頗具原生形態而被譽為「中國古代民間舞蹈的活化石」。

南豐儺班多以自然村組合,藝人主要是本地農民。清末至今,南豐地區至少有一百八十二個村莊組建過儺班。目前南豐仍有二千多名儺舞藝人,保留一百多個具有原生形態特徵的儺舞節目,珍藏一百多種、二千餘枚儺面具。

一項古老的民俗儀式,為何能在這個總人口三十二萬、總面積一千九百二十平方公里、以「南豐蜜桔」聞名於世的江南小城開枝散葉,歷經千年不衰?年復一年,從青絲到皓首,一代代南豐人在古老的儺舞中,開啟新年,祈盼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家國安康。

提起南豐儺,石郵是個繞不開的名字。

這個坐落在三溪鄉間的傳統村落,被譽為「中國儺文化第一村」。不久前過世的石郵儺班「大伯」羅會武,曾被授予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等稱號。

「近戲乎非真戲也,國儺矣乃大儺焉。」石郵村儺神廟門口的石製門聯,道出了石郵儺曾經的輝煌。據光緒十八年(一八九二年)《吳氏重修族譜.石油(郵)鄉儺記》記載:明宣德年間,石郵吳氏第十七世祖「太尹公」吳潮宗曾在潮州任縣令,為驅邪避疫,他將儺從廣東潮汕地區帶入石郵,至今石郵儺神廟裡仍供奉有「儺祖」吳潮宗的塑像。

自此,石郵儺作為吳姓宗族的「家儺」,延續發展至今。吳家為儺班活動提供經費,選出「頭人」管理儺班事務,但吳姓人不允許跳儺。石郵儺班共有八位藝人,都是村裡「雜姓」人,稱為「八伯」。「大伯」為長,依次類推,退一才能進一,其中前「三伯」可授徒。

石郵儺風格粗獷古樸,頗具古風。據南豐地方文化研究學者顧建華介紹,自一九五○、六○年代起,石郵儺舞就吸引了不少文化研究者的目光。中國儺戲學研究會會長、著名戲曲理論家曲六乙就曾多次到訪石郵,現場觀看儺舞;日本學者廣田律子曾六進石郵,認為石郵儺「具有神祕而獰厲的風格,顯示出一種人類可以征服自然、戰勝魔鬼的深沉力量」;法國學者莊雪嬋在人類學著作《逢場作戲》中闢專章詳細介紹石郵儺。石郵儺也是南豐最早走出國門的儺班︱︱早在一九九八年,石郵儺班就曾應邀赴日本交流演出。

人戴上面具即為神

在石郵人心中,跳儺是一年中最莊嚴神聖的儀式。每年正月初一至十六,儺班隊伍在爆竹聲聲中走村串戶,好不熱鬧。在外打拚的村民們紛紛回鄉,邀請各地親朋好友一同觀儺。

「每年大年三十早上起儺,給儺太子換服裝、洗臉;初一跳儺,十六晚上搜儺,凌晨時間圓儺,儺事活動結束、圓滿了,選擇吉利的時辰,再把面具裝箱。」石郵儺班「三伯」葉根明告訴記者。

「起儺、演儺、搜儺、圓儺」四個環節都有繁瑣細緻的規矩,每年跳儺的時間和路線,也有嚴格的規定。八個節目《開山》、《紙錢》、《雷公》、《儺公儺婆》……內容和動作,不允許任何更改和走樣。

「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為神。」葉根明用一句俗語,道出了儺舞藝人面對儺儀的鄭重。

曾是對抗「規矩」的少年

葉根明:讀懂頭人們的傳承心血

一九八四年,十六歲的葉根明因為看儺舞「好玩」,開始學習跳儺,師從羅會友、羅會武等石郵儺班老藝人。「規矩」,也成了他與儺結緣近四十年的人生注腳。

南豐儺易學難精,需要反覆練習,艱苦付出卻少有回報,讓很多年輕人淺嘗輒止。在儺班,不僅跳儺有規矩,出行、吃飯都要嚴守祖制。一個動作做不對,頭人手裡的煙袋鍋就狠狠砸來。

學儺兩年後,生性好動急躁的葉根明,因為受不了「規矩」,和頭人起衝突,一怒之下離開了儺班。他跟著父親走南闖北,還在溫州做過皮鞋,出走儺班的那些年,葉根明賺了不少錢。

「大伯去世了,儺班要招人。」幾年後,儺班招人的消息傳來,村裡人又將目光投向了他。面對家人的勸說,葉根明倔強地不肯低頭:「要我去可以,叫頭人來賠禮道歉,由他來請,我就回去。」

沒想到,頭人聽聞,主動登門賠罪。看著老人誠懇的面容,葉根明心裡愧疚,於是揣著二十四個紅雞蛋,正式辦了拜師宴。回歸儺班的葉根明心裡留下疑問:為什麼「頭人」為了儺,要如此付出?

意識到南豐儺的價值

一九九○年代,因為在「中國廣西儺戲國際學術討論會」上的一場演出,大批海內外學者開始關注石郵儺班。隱匿在鄉野村頭的儺舞逐漸被挖掘整理,走向更廣闊的舞台。葉根明腦瓜子轉得快,當起了儺舞「翻譯」,把一直以來口耳相授的儺舞「譯」成可理解並流傳的文字,協助相關專家完成了《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南豐儺舞資料冊》的蒐集整理工作。

一九九八年,葉根明跟著儺班第一次走出國門,在日本名古屋等地巡演。來自南豐鄉間的中華傳統舞蹈,在異國他鄉爆發出強大的生命力,演出場場爆滿,觀眾好評如潮。這一刻,他意識到南豐儺的獨特魅力和價值,也意識到自己有責任將這份傳統文化傳播出去。

回到南豐,葉根明開始著手進行儺舞的推廣普及工作。當時的頭人嚴守祖制,不願意向外傳授儺舞,甚至將儺舞面具鎖進廟裡。葉根明只好自掏腰包,做面具、搞演出、進校園,拓展石郵儺的影響力。

二○○六年,南豐跳儺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時的「大伯」羅會武成為國家級、省級非遺傳承人。除了為鄉親們跳儺,石郵儺班有了更重大的責任:要保護好、傳承好這份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時代變遷,頭人更新換代,觀念也逐步轉變,小小的石郵儺班漸漸擰成一股繩,走向更廣闊的舞台。

同年,葉根明在石郵小學開設了「少年儺班」,義務傳授儺文化知識。二○一三年,石郵村儺班與北京舞蹈學院共同創作了以南豐儺為題材的舞蹈作品《儺.情》。歷經六百多天,這部作品在國家大劇院上演。此後幾年間,《儺.情》出國巡演,反響熱烈。

傳承重擔扛在肩上

走進石郵小學校園,書聲琅琅,校園文化牆上印著少年儺班的照片。葉根明滿臉驕傲地告訴記者,在這裡,他已經帶出了好幾批、上百位學生,許多孩子都在省市級舞台上表演儺舞並拿過名次。「孩子們長大了,不一定會從事這個職業,但作為石郵人,提起家鄉的儺舞,要能說出一二。」石郵小學校長方建琴說。

「年紀愈大,愈能理解頭人,真是了不起。如果不是他們堅持,石郵儺早就丟掉了。」跳了近四十年儺,葉根明對儺的那份敬畏愈來愈深,也漸漸讀懂了頭人們為傳承儺舞付出的心血。頭人敲敲打打,耳提面命的「規矩」,固有其因循守舊的一面,卻能夠在時代的洪流中護住儺之根脈。

近幾年,葉根明因腿傷不再跳儺,轉而專心從事儺文化的普及和傳播工作。那個和「規矩」對抗的少年長大了,將儺文化傳承的重擔扛在了自己肩上。

「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我要把它傳承好。如果在我手上沒有了,上對不起先人,下對不起自己。」葉根明說。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08 01 2024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