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集中營謳歌生命 二戰小提琴藏催淚故事

編譯/潘楠慕

1941年在納粹德國的達浩(Dachau)猶太人集中營裡,一名備受折磨的猶太人,偷偷製作了一把小提琴,並在琴身內留了一張紙條,這張紙條直到80多年後才被人發現,揭開這段不放棄生命希望的故事。

那張被藏在琴身共鳴箱的紙條早已泛黃,紙條上寫著短短幾句:「試製樂器,在沒有工具和材料的克難條件下製作。達浩,1941年,法蘭契斯謝克・坎帕(Franciszek Kempa)。」若非買下這把小提琴的匈牙利藝術交易商,把琴送去修理,這張紙條到現在都還靜靜躺在琴身中,不為人所知。

製琴師藏在琴身裡的手寫紙條。圖/美聯社

修琴師從小提琴製作工藝看得出,製琴者是名巧手能匠,但是卻對琴身採用品質不佳的木材,以及斧鑿痕跡透露出使用工具的粗劣,大感困惑。藝術交易商卡托納(Szandra Katona)說,琴的製作手法和結構,都顯示是出自嫻熟製琴工藝的能人之手,「但是選用的木材卻令人難以理解」。

這樣的矛盾,促使修復師決定拆解這把琴,這才發現這把琴背後的故事。坎帕是是波蘭猶太裔職業製琴師,1941年被送到德國南部的達浩集中營拘禁,在連活下去都成問題的環境下,他利用克難的工具與粗劣木料,試做了這把琴。

那張紙條,或許是他留給日後找到這把琴的人的說明,也或者是為了作品不及標準道歉。這把琴、這張紙條,透露出坎帕當的生存意志。

1933年3月設立的達浩集中營,是納粹政權的首座猶太集中營,當作後來所有集中營的「範本」,營方對受監禁者進行強迫勞動、醫學實驗和各種殘酷的刑罰。官方估計,在1945年4月29日美軍解放這座營區前,已至少4萬人在此被餓死、病死或遭處決。

「希望小提琴」的存在,佐證納粹時期這類集中營曾使用樂器。歷史學家指出,二戰期間,納粹允許集中營樂團或樂器的存在,一部分是為了宣傳,欲以音樂粉飾營區內暴行。達浩集中營的樂器都是由受監禁人攜帶進來,而坎帕這把小提琴,是目前唯一確定「在營內製造」的例子,因此格外珍貴。

琴身中的「達浩集中營」標籤。圖/美聯社

坎帕在戰後返回波蘭,繼續製琴,於1953年辭世。他當年製作的那把小提琴,如何從集中營輾轉到匈牙利藝術商手中,仍是一段待填補的歷史空白。藝術商塔洛希(Tamás Tálosi)說,他和生意夥伴為這把琴取名「希望」,是因為「我想,正是這項創作,支撐坎帕走過集中營的歲月,活了下來」。

「希望小提琴」在匈牙利完成細部修復與音色調整後,將在歐洲巡迴展出。策展人透露,他們希望觀者不僅端詳這把琴的裂痕與簡陋木質,更能透過那張紙條的簡短字句,體會一名工藝師超越暴政的堅韌。

「希望小提琴」傳達生命的堅韌。圖/美聯社

15 07 2025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