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閱來悅愛《這裡,那裡》】沒有最完美的生活選擇

 

文/施佩君

圖/青林國際出版提供

你喜歡現在的生活嗎?你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答案迷惘於「生活在他方」的追逐中,或已了然於心。無論如何,盧心遠的繪本《這裡,那裡》可以是一扇窗,讓我們在輕爽的距離中觀察他人的世界,反思自己擁有的風景。

繪本靈感來源是作者旅行中遇到的兩段真實故事。一位是放棄律師工作,選擇到船上生活的潛水嚮導,即故事中的水手阿奇;一位是在英國家鄉開咖啡館、喜歡和客人聊天的老闆,是故事中的阿丹。在不同地點、不同時間遇見,兩位個性與生活選擇迥異的人,盧心遠卻強烈感覺到他們在本質裡的「相似感」,讓她想用一本書來描述。

兩個世界相異與相似

這是一部以巧妙設計表現詩意與哲思的作品,作者盧心遠讓書籍形式介入繪本敘事中,「雙冊對翻」的裝幀形式,加上色彩對比,左右並行呈現「這裡」與「那裡」兩個世界。

「這裡」是阿丹在陸地上穩定的生活,用黃色、棕色的暖色調;「那裡」是阿奇在海上漂泊的生活,用藍綠色的冷色調。圖畫中加入的元素,如小房子與小船、橡樹與海鷗、相片牆與筆記本等,做為各自生活哲學和價值觀的象徵,也形成鮮明的對照。

對比兩個世界的「相異」之處是簡單的,但要讓兩個不一樣的世界產生「相似」的關聯,就要煞費心思。作者自述「左右圖像需要形成同構的、鏡像的或相互呼應的構圖,以此用視覺引導讀者展開並行的閱讀,成為了創作這本書時最大的挑戰,也是創作時最有樂趣和興致的環節。」

以兩冊第2頁的圖為例,鏡像對稱與相互呼應的效果極為明顯,阿丹與阿奇各自站在畫面上方居中的位置,下方長桌與船身形成的負空間,導引讀者視線看向主角,這兩塊空白也成為畫面平衡的支點。

兩人背後各有一條地面與海面形成的水平線,分割背景為二,讓人聯想冰山理論之於生活的顯露面與隱藏面。兩人互望的眼神,隔著空白頁,顯得分外遙遠,既像是望向他方,也像是照鏡望向彼此,這條隱形的視線成為兩個世界之間柔軟而堅定的聯繫,延續到後面的故事。

細細欣賞,整本書的圖畫都是精心設計,畫面上每個元素的形狀、比例、位置,都有玄機。即便是無關緊要的地方,例如照片牆面的直條紋與筆記本的橫條紋,咖啡店地面的鋸齒線和大海的波浪線,咖啡店方形的窗與引擎室的圓形舷窗等等,都在探索著兩個世界的相似與相異。

看見對方世界的一角

配合圖像所建立的同構關係,左右兩冊的文字也以相同的句式,相同的位置,敘說不同的心境。只有一個句子是同時出現且一模一樣:「在這樣的時刻裡,他覺得世界離自己好遙遠。」盧心遠以大面積的負空間,一個是樹的形狀,一個是鳥的形狀,朝著同一個方向傾斜,對比小小的房屋小小的船,道出繪本的主題:沒有一種生活選擇是無缺無憾的,因為在「這裡」便無法在「那裡」的失落,難免會帶來巨大的、不安的、虛無的孤獨感受,於是「這裡」的我們需要與「那裡」的他人建立連結,以填補生命的空缺。

於是,阿丹與阿奇在尾頁交集、相連,收合成一個時空、一個世界、一段關係,文字也左右合為一句:「在這樣的時刻裡,他們覺得世界就在自己的身邊。」因為阿奇的分享,阿丹看見世界的一角,因為阿丹的聆聽,阿奇有了回家的感覺。因為共鳴與理解,他們圓滿了彼此的生命。

讀到這本書的我們,彷彿也參與了那場盛宴,在兩人對比的生活選擇裡,反思自己的選擇;在兩人互為歸屬的關係中,轉身望向周遭的人——如果現在世界就在你的身邊,請好好珍惜。

24 03 2025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