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醒世恆言】君子不爭 在明明德

文/王兆貴

圖/123RF

遇事不爭,謙和忍讓,歷來被視為君子的襟懷。因此在古籍中,特別是名人軼事,「忍者」的故事廣為傳頌,甚至有輯錄「勸忍百箴言」的《忍經》行世。我們所熟知的廉頗與藺相如、張英與六尺巷的故事,都是「忍一時海闊天空,讓三分雲淡風輕」的經典。

面對誤會和猜疑,人們通常會急欲辯解;可是,有些事需要經過時間的檢驗和第三者的旁證,有時你愈解釋反而會愈描愈黑。所以,不屑爭辯未嘗不是一種人生態度。

春秋時期的晉國大夫范會,史稱「范武子」。當他退休後,一天見兒子很晚才回家,就詢問了原因。兒子回答:「秦國來的客人在朝廷上出謎語,大夫們都答不上來,我答對了3題。」

范武子聽了,生氣地說:「大夫們並非答不上來,而是把機會讓給長輩。你這個毛頭小子,卻在朝廷上搶了3次風頭,看來我在晉國是待不下去了。」自此,兒子再也不敢爭強好勝。

後來,范武子的兒子帶兵凱旋,最後一個才入城。回家後,范武子劈頭便問:「你不知我盼你早歸嗎?怎麼最後才到。」

兒子說:「這次打了勝仗,國人齊來迎接。我若搶先入城,大家的注意力就會集中在我身上,怕搶了主帥的風頭,所以不敢早歸。」

范武子聽罷,高興地說:「這就對了,咱家不會遭禍了。」

孔子主張「君子矜而不爭」、「小不忍則亂大謀」,但也曾發出嚴肅的反問:「是可忍,孰不可忍?」而禪宗大師善用當頭棒喝,在於義正詞嚴,促人猛醒。可見,在「忍」和「爭」的問題上,不應一概而論,而應區別對待。

也就是說,容忍是有理性、有原則的寬宏;超越了這個底線,就偏離了容忍的初衷和本意,使社會價值和倫理架構發生扭曲。對惡行見怪不怪、犯而不校,輕一點說是缺乏社會責任感,重一點說就是姑息養奸、養癰貽患,將造成不可收拾的惡果。或者可以這麼說,有原則地容忍無心之失是美德,無原則地縱容有心之過便是惡德。

蘇軾〈留侯論〉云:「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這話沒錯,問題是「有所忍」並非「所有忍」,並非忍無可忍還要忍。上升到君子人格層面的「忍而不爭」,不單純是與人為善的寬厚、為人稱道的謙讓,而是一種器識與器量,反映的是顧大局不計恩怨、識時務通權達變、曉情理寬以待人,以及講正氣、明辨是非的胸襟和智慧。

古人又云:「君子亦有爭?見利爭讓,聞義爭為,過錯爭,有不善爭改。取之以正,爭之以誠,君子之爭,不亦宜乎?」就是說,君子矜而不爭,關鍵要釐清哪些場合當忍、哪種情形該爭,進而明確怎樣一個忍法、如何一個爭法?

司馬光與王安石同朝為宰,雖執政理念不同、生活習性相異,但這並不妨礙他們的私交。朝堂上據理力爭,不因情廢義;生活中與人為善,不悖公徇私。特別是在政治生涯起伏不定的境遇中,彼此賞識、互相敬重,上台者不踩下台人,下台者不損上台人,這才是真正的君子。

05 03 2025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