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雲林.台西】阿拉伯回族後裔 國境之西添傳奇

文/人間社記者周美瑩

台西,故名思義,就是位於台灣寶島最西端。這個「國境之西」的鹽分地帶,有美麗的「夢幻沙灘」、堅定的「王爺信仰」;全鄉更有半數居民姓「丁」,他們的祖先來自遙遠的阿拉伯,這些阿拉伯的回族後裔,就被稱為「阿拉丁」。

台西舊名「海口」,明鄭時期就已經有漢人拓墾,清領時期隸屬雲林縣海豐堡,日本大正9年(1920年)設「海口庄」,二戰後改稱「海口鄉」。當時台灣有台北、台中、台南、台東,獨缺「台西」,為了五方不缺,1946年遂改名「台西鄉」。

台西是台灣「丁」姓最大聚居地,全鄉有半數人口姓丁,因此有「台西丁一半」的說法。由於祖先信奉伊斯蘭教,因此也被稱為「瞻思丁」或「回丁」,後來與漢人通婚,人種與宗教信仰也逐漸漢化,但仍有少數人五官特別深邃。

根據丁姓族譜記載,他們的祖先擅長海上貿易,南宋咸淳年間在福建泉州一帶經商,元末因爆發「亦思巴奚兵亂」而遷居福建晉江。清乾隆年間,其祖先丁蘇從福建渡海來台,在台西建立聚落,然而許多後世子孫,並不知道自己具有中東血統。

海豐傳奇 五條港安西府

台西的廟宇密度,全台數一數二。由於討海人的生活危險性高,因此造就台西人堅定的宗教信仰。其中五條港安西府是「張李莫千歲」祖廟,供奉唐朝「安史之亂」死守睢陽的名將張巡、忠臣李泌,以及與張巡結拜的胡人異姓兄弟莫英。

根據廟誌記載,清乾隆60年(1795年),有漁民見五條港外海金光閃爍,退潮後發現一艘竹筏擱淺在海豐島,筏上有香爐、張李莫千歲牌位,漁民視為神蹟,於是在島上建草寮供奉。

嘉慶年間,因村民認為前往海豐島祭祀不甚方便,加上沿海有海盜蔡牽劫掠,商旅、漁民難以出海,遂於嘉慶11年(1806年)在五條港建廟。如今,廟埕右側有雲霄岩景觀瀑布公園,廟後有神龍池、鳳凰城等景觀,可供信眾休憩。

獨占鰲頭 溪頂魁星祖廟

溪頂明聖宮是台灣魁星祖廟,奉祀「魁星夫子」,其緣由頗具傳奇色彩。相傳清道光年間,雲林褒忠翠英社歌仔戲團有一名團員非常崇拜魁星夫子,在一次北港廟會演出時,重金禮請一尊6寸高的魁星爺回褒忠文昌祠奉祀,自此褒忠地區文風鼎盛,人才輩出。

到了日據時代,推行「皇民化運動」,要求各地廢除神像,當時褒忠有上千尊神像被集中燒毀。台西溪頂村民林池好奇前往圍觀,在點火之際,忽有一尊神像蹦出火堆,剛好落在他腳邊,他便將神像揣入懷中帶回家,直到台灣光復才請出來供奉。

由於魁星爺神威顯赫,香火鼎盛,當地村民於1973年集資建廟,命名「明聖宮」。香客大樓頂有一尊16公尺高的魁星神像,呈「魁星踢斗」的經典姿勢,為全國最高的魁星神像。

明聖宮魁星雕像,呈現經典的「魁星踢斗」姿勢。圖/人間社記者吳新傳

台西海螺 球體裝置藝術

位於海園大道盡頭的〈台西海螺〉,是一座圓型球體的裝置藝術,於1992年完成,特殊的薄殼結構,內部沒有任何梁柱,外牆以螃蟹、游魚等交趾陶裝飾,充滿海洋風情。2014年,由蚵貝藝術家使用5000多顆貝殼整修,美麗壯觀。

〈台西海螺〉地標。圖/人間社記者吳新傳

溼地風情 養蚵專業漁港

台西漁港在清領時期,與中國大陸福州有船隻往來,後來因為淤積而成為專業的養蚵港,港外是一望無際的蚵田,但蚵農僅能利用潮汐之間進出港口;當海水退潮之際,港口內頓時成為一片溼地,是彈塗魚與各種螃蟹活躍的天堂。

永恆之海 蚵貝藝術壁畫

位於台西國中校園內的〈永恆之海〉蚵貝藝術壁畫,長14.7公尺、高2.8公尺,是目前全國最大的蚵貝藝術牆,以蚵殼、貝類做為素材,展現漁村的生命律動,表現台西人文、生態等地方風情。

歷史建築 日本官式廳舍

「海口庄派出所」興建於日本昭和6年(1931年),有大正時期的清水磚、昭和時期的洗石子雙重樣式,呈現日本官式廳舍的營建形制。

「海口故事屋」前身是昭和12年(1937年)興建的「海口庄長宿舍」,也是最後一任日本籍庄長的官舍,經重新整修後,作為新住民孩子學習母語、認識本國文化的基地。 

雲林縣歷史建築「海口庄派出所」。圖/人間社記者吳新傳

04 02 2025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