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新北.八里 淡水河邊景如畫 坌嶺吐霧話韶華

廖添丁廟。圖/人間社記者吳新傳

〈人面陶罐〉是十三行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也是文化部指定的重要古物。圖/人間社記者吳新傳

八里左岸公園裝置藝術〈鏡收幸福〉。圖/人間社記者吳新傳

八里左岸公園〈BALI地標〉。圖/人間社記者吳新傳

「新北考古公園」仿十三行人建的住屋及穀倉。圖/人間社記者吳新傳

添丁公園內的廖添丁雕像。圖/人間社記者吳新傳

「十三行博物館」由3組不同型態的建築群所構成。圖/人間社記者吳新傳

十三行博物館「鯨背沙丘」。圖/人間社記者吳新傳

八里污水處理廠「蛋型消化槽」。圖/人間社記者吳新傳

新北市騎警隊在八里左岸公園執勤。圖/人間社記者吳新傳

八里左岸「林蔭樹海漫步道」。圖/人間社記者吳新傳

文/人間社記者陳秀琴

新北市八里區舊稱「八里坌」,背倚觀音山,面臨淡水河。每當水氣從台灣海峽飄來,遇到觀音山凝為雲霧,就成為「坌嶺吐霧」美景,為淡水八景之一。八里區很早就有人類居住,以「十三行遺址」為代表,是台灣考古學熱門地區。

「八里坌」是凱達格蘭語的音譯,意為「聚集之地」或「堆積的地方」。八里位於淡水河出海口左岸,是台灣最早發展的港口之一,後來因淤積而沒落,但也因此保留濃厚的人文氣息及豐富的自然資源,與河口右岸的淡水呈現不同風貌。

鯨背沙丘  十三行博物館

「十三行博物館」是北台灣第一座以考古為主題的博物館,博物館的建立源自1955年,空軍少校潘克勇發現八里上空有磁力異常現象,促成考古學界展開調查。兩年後,考古學家林朝啟在當地發現大量陶片與煉鐵鐵渣,確認為史前遺址,並依地名「十三行庄」命名為「十三行遺址」。

考古學家推測「十三行遺址」為距今約1800年至500年前的史前鐵器時代文化,尤其陶器形色多樣,顯示當時的製陶技術已經純熟,博物館展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人面陶罐〉,表面有立體人面五官,栩栩如生,展現史前人類精湛的製陶技術,是文化部指定的重要古物。

「十三行博物館」由3組不同型態的建築群構成,其中鋼構的「鯨背沙丘」,以外觀猶如突出的鯨魚背脊而得名;登臨其上,可欣賞淡水河口景觀、夕陽及觀音山美景。一旁歪斜的「考古八角塔」則象徵毀壞的遺跡與無法還原的歷史真相。

位於博物館旁的「新北考古公園」,占地約5.2公頃,是北台灣首座以考古遺址為主題的公園。園區有架高的「干欄住屋」、「草棚」、儲放食物的「穀倉」及史前人類傍水而居的「部落渠道」等地景展示區,營造十三行人的居住環境。

與十三行博物館相鄰的「八里汙水處理場」,是十三行考古遺址原本的所在地,汙水處理廠的6座「蛋型消化槽」,外觀也彩繪上「人面陶罐」圖騰,猶如室外大型陶罐。

八里左岸  人文自然生態

「八里左岸」沿著淡水河畔而行,全程約14公里,沿途有自行車道、木棧道、馬車道、公園等設施。八里左岸公園有充滿異國風的〈BALI地標〉、愛心型〈鏡收幸福〉等公共藝術打卡熱點,也是舉辦城市沙雕展的場域;新北市騎警隊每逢假日在左岸公園執勤,成為一大亮點。

今年剛開放的「米倉無限公園」及「林蔭樹海漫步道」,讓八里左岸有一條全新的生活廊帶。其中「米倉無限公園」占地約3公頃,可270度環景欣賞淡水河景;「林蔭樹海漫步道」沿途設有多條生物橫向通廊,為當地生物提供安全的遷徙路徑,維護生態平衡。

「挖子尾自然生態保留區」緊鄰淡水河口,是台灣北部的重要溼地,由於位於淡水河道最後一個彎曲處,因此被稱為「挖子尾」。當地類似潟湖的地形,提供水筆仔最佳的生長環境,形成生物豐富多樣的河口紅樹林生態。

廖添丁廟  傳奇人物封神

位於訊塘埔的「廖添丁廟」又稱「八里漢民祠」,一樓奉祀日據時代台灣傳奇人物、有「義賊」之稱的廖添丁;二樓奉祀關聖帝君;三樓奉祀玉皇上帝。主殿後方是廖添丁墓園,為台灣少見「墓廟合一」建築,廟旁有4000坪的「添丁公園」。

相傳廖添丁於1883年出生於台中廳秀水庄(今台中市清水區秀水里),廖家世代務農,廖添丁因犯下竊盜和搶奪案件,遭到日本警方通緝,1909年躲藏在八里荖阡坑的猴洞內;在日本軍警圍捕時,被友人楊林殺害,殞命於猴洞內,得年27歲。

由於廖添丁的名聲響亮,家喻戶曉,他遇害後,日人高松豐次郎在台北經營的「朝日座」劇院,還曾演出名為《廖添丁》的「改良戲」,引發熱烈討論。

廟方表示,廖添丁廟上方懸有一「玉旨」,為2010年廟方奉台南天壇天公廟通知,廖添丁升格為千歲,封名「義安尊王廖府千歲」。

17 12 2024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