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人口流動趨頻繁 蒙古現城鄉文化隔閡

人口流動趨頻繁 蒙古現城鄉文化隔閡

恩赫畢雷格放棄城市生活回歸鄉村。圖/法新社

人口流動趨頻繁 蒙古現城鄉文化隔閡

呼蘭的父母目前仍留在草原過著放牧生活。圖/法新社

人口流動趨頻繁 蒙古現城鄉文化隔閡

「森林人」歐洪加納馬尼亞瓦族以森林為家。圖/美聯社

人口流動趨頻繁 蒙古現城鄉文化隔閡

烏蘭巴托城市景觀與草原截然不同。圖/美聯社

人口流動趨頻繁 蒙古現城鄉文化隔閡

蒙古遊牧人巴楚赫以天地為家。圖/法新社

人口流動趨頻繁 蒙古現城鄉文化隔閡

剛完婚的巴基斯坦「雨季新娘」與丈夫。圖/法新社

人口流動趨頻繁 蒙古現城鄉文化隔閡

巴基斯坦童婚新娘。圖/法新社

人口流動趨頻繁 蒙古現城鄉文化隔閡

印尼緯達貝鎳礦區進出的卡車。圖/美聯社

人口流動趨頻繁 蒙古現城鄉文化隔閡

巴楚赫為了遊牧放棄繼續受教育。圖/法新社

編譯/潘楠慕

提到蒙古,大多數人的印象都是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不過,現在許多蒙古年輕一代選擇離開父祖輩幾世代賴以維生的草原,搬到城市生活;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久居城市的人回頭嚮往簡單樸素的草原生活。蒙古人的生活型態轉型,也衍生出城鄉之間的隔閡。

36歲的呼蘭(Bat-Erdene Khulan)正是這場生活型態轉型的縮影。呼蘭小時候過著冬天頂著寒風騎馬,夏天幫父母照顧牲畜的放牧生活,然而,如今的她早已離開草原,拿著政府獎學金,在盧森堡取得碩士學位後,現在與丈夫和7歲的兒子一起定居在首都烏蘭巴托,從事金融顧問。

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數據,蒙古340萬人口中,雖然目前仍有4分之1的人維持游牧生活,但是過去20年間,已經有數十萬人選擇搬到烏蘭巴托,現在,全國將近一半人口都集中在這座城市。

呼蘭說,有許多跟她一樣在草原長大的人,拒絕繼續過著得靠勞力、和自然搏鬥的生活,「他們選擇在城市用不同方式過日子」,享受現代化的設備、教育和福利。

42歲的恩赫圖雅(Khorol Enkhtuya)是另一個例子,父母原本希望她接下家族的遊牧工作。她說:「我記得靠著燭光,讀著僅有的一本破舊民間故事書,同樣的故事看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我母親意識到,我需要接受更多教育。」父母送她到離家150公里遠的城市念中學,為她日後生活轉型鋪路,現在她是一名專門負責福利事務的公務員。

恩赫圖雅表示,她很幸運,擁有許多老一輩蒙古女性沒有的機會。呼蘭的60歲母親阿塔胡亞格(Sanduijav Altakhuyag)就是在蒙古民主轉型階段,錯失了這樣的機會,她說:「我希望我的孩子能擁有我無法擁有的。」

在蒙古傳統父權文化中,兒子通常肩負繼承牲畜和家庭生計的責任,但這也意味著,他們受教權會因此被忽視。25歲牧民巴楚赫(Luvsanbaldan Batsukh)就因為繼承遊牧家業,而無法接受更多教育。

另一名27歲的牧民甘巴特(Gan-Erdene Ganbat)則點出年輕牧民面臨的社交困境:交友圈小,尋找交往對象的機會少之又少,還面臨被城市人瞧不起。他說,「現在的女性傾向於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比較喜歡城市」。

然而,在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城市居民受夠交通、噪音和空氣汙染,加入回歸鄉間。護膚產品企業家巴特澤澤格(Chagdgaa Battsetseg)和43歲前出版商恩赫畢雷格(Khurtsbaatar Enkhbileg)都放棄城市生活,回到草原,過著放牛羊吃草的日子。城市鄉巴佬初到鄉下,也被鄉下人質疑撐不過1年,恩赫畢雷格說,他花了幾年時間,調整心態,才適應草原上得完全看天生活的方式。

這種城鄉之間的人口流動,不可避免地引發了文化認同的問題。呼蘭指出,城市居民對鄉村同胞存有偏見,牧民也不了解城市人面臨的困難,「雖然我們都說著同樣的蒙古語,但我們卻不了解彼此」。

印尼擴產鎳礦  衝擊原民與生態

在全球電動車產業蓬勃發展推動下,擁有全球最大鎳礦蘊藏量和生產量的印尼,正積極擴大開採鎳礦。然而,鎳礦產業快速擴張,正對環境和原住民族群造成嚴重衝擊,尤其危及北馬魯古省至今仍遺世獨立的歐洪加納馬尼亞瓦族(O'Hongana Manyawa)。

根據估計,歐洪加納馬尼亞瓦族中有300到500人仍維持四處狩獵採集生活方式,但是位於北馬魯古省的緯達貝(Weda Bay)鎳礦開採計畫擴大,正為這個古老族群帶來前所未有的生存威脅。

「國際氣候權利組織」(CRI)的調查顯示,緯達貝鎳業公司(Weda Bay Nickel)礦區內已有約1400公頃森林被砍伐。專家指出,這些原住民失去土地和食物來源,愈加被迫與外界接觸,可能使他們暴露在未曾接觸過的疾病傳染風險。

印尼「原住民權益捍衛者協會」(AMAN)倡議者阿古斯(Syamsul Alam Agus)表示,緯達貝鎳礦計畫讓原住民「被包圍,領地被控制」。國際原住民權益組織「國際存活人權」(Survival International)代表羅素(Callum Russell)直言,「對歐洪加納馬尼亞瓦族來說,情況已經如同末日」。

共同持有緯達貝鎳礦公司的法國礦商埃赫曼(Eramet)表示,該公司取得的25年開採期內,將開發4萬5000公頃特許區中約6000公頃,創造1萬4000個直接就業機會,逾152萬美元(約新台幣4800萬元)的社區投資。

然而,礦業開發還帶來嚴重的汙染問題,CRI調查發現,當地河流和沿海水域遭重金屬汙染,可能就與採礦有關。環保人士阿納科達(Dewi Anakoda)警告,「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不到20年,我們的森林就會被完全清空,我們將感受到長期的生態影響」。

巴基斯坦洪患效應  童婚率彈升

氣候變遷導致巴基斯坦雨季降雨愈加極端,除了釀成水患,還助長童婚率反彈升高,許多父母因為風災陷入經濟困難,選擇將尚未成年的女兒出嫁,希望女兒能過好日子,也用聘金改善自家生活。

住在巴國信德省達杜區農村的14歲莎米拉(Shamila)和13歲阿米娜(Amina)姊妹6月同時嫁人,成為眾多「雨季新娘」的最新例子。莎米拉回憶,當初聽到父母要把她嫁給年紀是她2倍的未婚夫時,還開心期待婚後有更好生活,然而,現實情況並非如此,她婚後反而擔心未來情況會更糟。

巴國居全球第6高的童婚率近年才稍見下降,但是2022年雨季一場空前大洪水,又導致童婚率反彈。每年夏季季風攸關巴國農民生計和糧食安全,但是氣候變遷使季風變得更強,增加釀災風險,2022年那場水患淹沒全國3分之1地區,位於農業帶的信德省許多受災村莊至今未能復原。

該國非政府組織「喚醒世界」(Sujag Sansar)創辦人比赫馬尼(Mashooque Birhmani)說,這場洪災造成新一波「雨季新娘」,許多家庭為了生存,將女兒提早嫁出去換取金錢,光是重災區之一達杜,災後已有45名女童被迫結婚。

這些新娘的父母說,他們是希望女兒不用再過貧窮的日子。莎米拉夫家提出的聘金20萬盧比(約新台幣2萬2000元),對這個大多數家庭每日生活費僅1美元的村莊來說是不小的數目。

31歲婦人謝赫(Dildar Ali Sheikh)也曾因為經濟壓力,想讓女兒米塔布(Mehtab)10歲就出嫁,在「喚醒世界」介入下暫時延後。但是米塔布說,每到雨季,她就會擔心又得嫁人,「我不希望自己也走上這樣的路」。

14 10 2024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