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院線片】《穿著旗袍的女孩》大時代的離散之歌

【院線片】《穿著旗袍的女孩》大時代的離散之歌

圖/甲上娛樂提供

【院線片】《穿著旗袍的女孩》大時代的離散之歌

圖/甲上娛樂提供

【院線片】《穿著旗袍的女孩》大時代的離散之歌

圖/甲上娛樂提供

【院線片】《穿著旗袍的女孩》大時代的離散之歌

圖/甲上娛樂提供

【院線片】《穿著旗袍的女孩》大時代的離散之歌

圖/甲上娛樂提供

【院線片】《穿著旗袍的女孩》大時代的離散之歌

圖/甲上娛樂提供

文/楊豫馨

《穿著旗袍的女孩》由著名作家潘人木短篇小說〈綵衣〉改編而成,編導徐慶珠以這部作品向自己及天下的母親致敬,也為遷臺兩代人的家族故事,補入了一片拼圖。

國共內戰後,年輕的沈媛(李芝羚飾)隨著公務員丈夫來到臺灣,夫婦倆辛苦成家生養後代,四位兒女長大成人皆離家遠赴異國。一九八八年母親節後的周日,沈媛接到對岸家書,中斷四十年音訊的兄長訴說在母親過世前,天天念著媛妹,盼望她能回家鄉見上一面。

這天先生一早就外出打牌,孤單的沈媛翻看家書,翻騰的情緒讓她忍不住找出深埋樟木箱底多年的旗袍逐件套上,即使早就不合身,但那承載母女情感的旗袍如同橋梁似的,使沈媛回歸小女兒般能和母親隔空話家常,敘說著多年來自己帶笑帶淚的人生經歷和思母情懷。

引領觀眾回望時代

大時代的變化往往牽動著個的人命運,一九四九年起,百萬軍民從大陸湧入臺灣,原以為只是暫時棲身,後來卻不得不認清現實,想辦法安頓下來,成為遷臺第一代。徐慶珠導演本身是外省第二代,她讀完〈綵衣〉後淚流不止,「我想我不可控制的情緒不僅僅是心疼母親的處境,更懊悔著自己從未想過母親的過去,想想文中的女性(和我的媽媽一樣),她們二十多歲就離開了媽媽,在異地重建人生,那心境,是怎麼走過來的啊!」

徐導於是起心動念,將潘人木這篇時代離散之歌改編為《穿著旗袍的女孩》。電影並未依照原文做線性發展,她巧妙解構成類紀錄片形式,採意識流手法,運用第三代女兒一次又一次的提問,引領沈媛、觀眾們一段段回望,從幼年到遲暮,自故鄉至他鄉。

對照〈綵衣〉和電影,一些讓人印象深刻的文字描寫都有立體呈現出來,例如家中各處擦得鋥亮的鏡子反映皺顏及老態、唆著午餐麵條終究落寞推開還剩下大半碗、旗袍耷拉掛著身子配著兒歌旋轉舞動、在臉上塗厚粉抹腮紅想找回稚容……。全片鏡頭語言柔和溫潤,保持住了原文不張狂但後勁強烈的風格。

像沈媛、徐導母親這樣的女性,也曾少女青春,也曾受人疼惜,卻在戰爭因素下乍然渡海登島,肩負起落地生根、照顧家庭重任。她們是堅毅的,得在陌生地方重新規畫安排一家生計,想必也是寂寞的,親人故舊離散,也不一定能得到伴侶子女的關注。這些當年臺灣的新住民,其實是帶來社會穩定的小小基石和無名英雄。從這個層面看來,《穿著旗袍的女孩》可歸類為一部讓我們省思母親的時代意義之女性電影。

終究結得一場善緣

扮演女主角沈媛的李芝羚,是徐慶珠去觀賞樂齡表演者舞劇時發掘的素人演員。徐導認為本片實驗性強,拍片現場保有即興空間,可允許非專業演員做發揮。李芝羚除了口條好、外型合適,也曾是舞蹈老師,所以表演時放得開。本片裡她有多場外在老邁、但內心青春如嬌女孺慕母親的戲分,能夠掌握住這種內外反差表演技巧,相當不易。

相聚與分離會在人一生當中不斷地上演,組成酸甜苦辣回憶,也是考驗著我們情感處理的課題。旗袍少女沈媛的故事不能稱作圓滿,因為四十年前一別,終生未再與母親相聚……不過,片中沈媛的女兒在次次詢問後,心卻和她靠近了……老中青三代母女,終究結得一場善緣,相信對徐慶珠導演來說,也算是一種救贖吧。

23 09 2024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