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寰宇采風】高松城跡:從築城到現代的變遷

櫻御門 圖/瑞奇

內掘木舟 圖/瑞奇

高松城西入口 圖/瑞奇

月見櫓 圖/瑞奇

文/瑞奇

位於瀨戶內海旁的香川縣高松城,建於一五八八年,與四國西北方愛媛縣今治城、九州東北方大分縣中津城,號稱「日本三大水城」,同時也是日本百大名城第七十七號,以內、中、外三重護城河和壯麗的天守閣聞名。

在日本城池分類中,高松城屬於「螺旋式平城」,擁有豐富的歷史背景和獨特的建築特色。現今雖然「天守」已不復存在,但城內仍保留了許多重要遺跡,如「月見櫓」和「水手御門」,並透過復原工程,期待再現昔日輝煌。另依據松平公益會所藏之〈高松城及城下町繪屏風〉,亦可遙想高松城昔日壯闊之水城樣貌。

高松城入口有二,分別為東入口與西入口。進入東入口,過「旭橋」,可見到被填平一半的「櫻之馬場」;西入口為原本的「二之丸」所在地,過「鞘橋」可至「本丸」區域。現今之鞘橋為一九七一年架設。

據史料記載,築城當時有內護城河(內堀)、中護城河(中堀)、外護城河(外堀)環繞,並有二十座櫓(守禦望樓)和一座三重五階(三重四階,外加地下一階)的天守閣,整座城池占地約六十六萬平方公尺。除天守閣於一八八四年因老舊被拆除外,隨著周邊地區都市規畫,面向瀨戶內海的北側及部分護城河被填平,而殘存的內堀和中堀仍從瀨戶內海引入海水,可看到各種魚類遨遊水中。

由西入口直行,站上一級階梯,可見往昔海城特色的「月見櫓」和「水手御門」,與城外明治時期高松港開發案填海修建之「國道30號水城路(水城通り)」。月見櫓為往昔監視船隻之用,水手御門則是日本城池中罕見面向大海之門,江戶時代的武士們會從這裡搭著小船,往來附近的駁船「飛龍丸」。

再往南,經一枯山水式庭園後,可見原為城主別邸兼迎賓館的「披雲閣」。依庭園路徑續行,可抵達一九四五年毀於二次世界大戰「高松空襲」,並於二○二二修復之「櫻御門」。

接著由原路返回二之丸遺址南方,可見一座連接本丸、長約三十公尺的木質鞘橋。往昔若二之丸即將被敵軍拿下,防守方只要破壞木質鞘橋,將使本丸成為一座海上孤島,藉此延緩攻擊方的進攻速度。過鞘橋後,有處依據江戶時代遺跡重建之石階通往天守觀景台,而石階頂端就是本丸天守閣的地下一層,可見地下一層基本結構的五十二塊基石和四根柱子的遺跡。

站上天守觀景台,可以環望高松城內部、前方瀨戶內海玉藻防坡堤上的「紅燈塔」,與外圍的琴電列車進站。雖說天守已不復存在,腦海中仍快速湧起高松城的歷史:

一五八七年,豐臣秀吉家臣生駒親正獲封讚岐一國十七萬石,後於一五八八年興工起造並引海水進入護城河。一六四○年,生駒氏因家內騷動被移封,結束了生駒家四代五十四年的統治。一六四二年,高松城分封給水戶「德川御三家」德川賴房之長男松平賴重,開啟了第二次改建與松平家十一代兩百二十八年的統治,直至一八六八年向官軍投降開城。一八六九年,高松城因版籍奉還被廢棄。一八八四年,天守因老化被拆毀。

隨著時光流逝,高松城的部分結構已無法重現,但當地民眾仍希望能夠重建天守閣,為這座名城增添新的光采。對於歷史和建築愛好者來說,無論是其獨特的海城風貌,抑或是背後豐富的歷史故事,高松城絕對是一個不容錯過的景點。

06 09 2024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