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文創之旅 漳州古城 中西融合世界之窗

月港古鎮全貌。圖/新華社

關帝廟端門,東山縣銅陵鎮東門岵嶁山。圖/新華社

夜幕降臨,熙熙攘攘的人群在漳州古城街頭巷尾穿梭。霓虹閃耀映襯著商鋪的各式招牌,讓這裡的夜充滿獨特魅力。圖/新華社

中國最早、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民間郵局「天一總局」。圖/新華社

在「漳州閩南文化周」活動現場,孩子們上台體驗布袋木偶藝術。圖/新華社

文/記者吳劍鋒、周義

二○○八年的一天,英國牛津大學鮑德林圖書館發現一幅讓世界為之轟動的中國明代彩繪地圖。令人驚奇的是,航海圖上許多條曲折的航線,都指向福建沿海的一處海域,匯聚於一個始發點。這個點就是古月港,漳州古城的出海口。

大航海時代,這個港口何以吸引全球目光?此後數百年裡,它又如何與世界對話?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來到這座東南沿海的古城。

閩南文化四海生根

海風輕拂、浪濤低吟,銀色的月光籠罩著九龍江入海口,這個港口如同它的名字一樣,有著月牙般的輪廓。

一五六七年,一輪「明月」從東方升起,它取代了宋元時期「東方第一大港」刺桐港,成為東南沿海海洋貿易中心,西方航海圖上開始出現一個名叫Chincheo(漳州)的城市。

「月港的興起,與明代的海禁政策有關。這一政策與沿海居民自由貿易的需求相背離,也和世界海洋貿易的發展相脫節,導致東南沿海倭亂連連。」漳州市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塗志偉說,在「開海」與「禁海」兩股勢力的博弈下,隆慶元年(一五六七年),明政府在月港開放「洋市」,月港從違禁的走私貿易港口轉變為合法的民間私商海外貿易港。

中國海洋大門的重開,與由歐洲人發起的大航海時代幾乎同步,隨後的兩百多年裡,東西方財富在這條漫長的航線上形成對流。

月港繁榮時,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物產由此直通異域,換來數之不盡的白銀。隨著返航的商船,天南地北的香料、珠寶、農作物也源源不斷地運抵月港,等待聚散。甘蔗、煙草、花生、甘薯在這一時期進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漳州城內百工鱗集,機杼爐錘交響……

「大量外國白銀從月港流入中國,給明政府帶來巨大的關稅收入,月港因此有『天子南庫』的美譽。」漳州市博物館副館長李和安說。

伴隨閩商的出海步伐,閩南文化也在四海生根。二○一八年,漳州籍海洋考古與海洋社會學學者許路,把一份閩南語手稿從西班牙帶回漳州。這部十七世紀初由西班牙傳教士編撰的《西班牙漢文(閩南語)辭典》,向世人揭示了四百年前閩南語在馬尼拉的風靡。

沿著航線移居東南亞

漳州窯是當時中外文化交流的另一張名片。在漳州市博物館,數個世紀前的瓷器靜靜躺在展櫃內,它們的紋理質樸而簡約,或是山水、神獸等中華傳統紋樣,或是阿拉伯文字,土與火相生而成的器皿,曾是大航海時期的「絲路使者」。

李和安等人告訴記者,作為風靡世界的中國瓷之一,漳州窯在遙遠的東南亞和歐洲掀起風潮,並將「中式生活」和「東方審美」帶到當地。平民百姓用瓷碗代替芭蕉葉,用上了安全衛生的飲食工具,貴族們則將大件瓷器視為身分財富的象徵,用於婚禮喜慶或家庭裝飾。在這一過程中,瓷器上附著的龍鳳麒麟、傳統故事、吉祥文字等東方元素,也「隨風潛入夜」,進入萬千異國家庭。

當歷史的腳步來到清朝,月港逐漸走向沉寂,但閩南與世界的對話並未中斷。

彼時,閩南人沿著海外貿易航線移居東南亞已漸成氣候。到了十九世紀中葉,鴉片戰爭爆發,堅船利炮轟開了清王朝的大門,更多人為求生計,踏上「下南洋」的漫漫征途。

一八六九年,九龍江北岸流傳村,距離月港不遠的地方,十七歲的少年郭有品登上了船,面對未知的旅程,他將一小包米和泥土裝進行囊,在閩南習俗裡,遠行之人可以此克服異國他鄉的水土不服。

這抔故土也預示著他與家鄉割捨不斷的聯繫。一八八○年,郭有品首開先河,創辦了天一信局,承辦閩南與南洋之間的銀信傳遞業務,這是中國大陸最早的民間國際郵局,官辦的「大清郵政」誕生還是十六年後的事兒。

「當時一封信從東南亞出發,七天就能到達漳州。」郭有品第五代孫郭伯齡說,業務最繁盛的時候,天一信局設立了二十六個分局,覆蓋除老撾以外的其他東南亞國家。

在通訊不發達的年代,這些家書如同珍貴的越洋電話,將相隔千里的兩地緊密相連。有的僑民不識字,便會畫上烏龜、寺廟等來作為「暗號」,有的年關將至又囊中羞澀,信局會幫忙墊付匯款幫其家人度過難關,方寸尺素背後常有道不盡的守望相助往事。

沉浸式體驗漳州歷史文脈

夜晚,漫步漳州古城,唐代的街、宋代的廟、明清的石坊……層層疊疊,影影綽綽,千年時光彷彿在建築上留下了年輪。迎面望去,三五外國友人好奇地望著掌上木偶表演,恍惚間,歷史上那個中西碰撞的古城又撲面而來。

在閩南書院欣賞薌劇表演,到漳州文廟邂逅傳統的開筆禮,漫步古街感受「白牆紅瓦燕尾脊」的閩南特色建築……今年四月,來自俄羅斯、義大利、美國等十九位海外漢學家走進漳州古城,沉浸式體驗了漳州的歷史文脈。

「在古城,我們看到了很多有趣的中國文化,特別是傳統閩南文化中的一些非遺傳承,通過直播等形式向海外的朋友介紹這些中國特有的文化,一定會很有趣。」「中國有約.相約福建」國際媒體採訪團成員、土耳其籍自媒體人Neslihan Kilavuz說。

皮影木偶劇團出訪歐洲

近年來,漳州啟動「用閩南文化點亮千年漳州古城」行動計畫,持續推動閩南文化保護傳承、活化運用,點亮一盞,照亮一片,以文塑城,以文興城。愈來愈多外國友人走進古城,學說閩南語、唱閩南歌,成了「閩南通」。

而在大洋彼岸,閩南文化出海的故事仍在書寫。今年春節期間,為慶祝中法建交六十周年,「漳州閩南文化周」活動在法國巴黎成功舉辦。四位漳州木偶劇團的成員漂洋過海,帶著《大名府》、《兩個獵人》、《指掌乾坤》三齣布袋木偶戲,與法國民眾共度一場別開生面的「中國年」。

「六十七年前,布袋木偶戲的經典劇目《大名府》就是在巴黎馬瑞尼劇院誕生的,它見證了中法兩國源遠流長的深厚友誼。」漳州布袋木偶戲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陳黎暉說。

一九五七年,中國皮影木偶劇團出訪歐洲,由於外國觀眾聽不懂中文唱詞,老一輩藝術家們臨時決定著重表演技術動作,由此改編創作了經典名劇《大名府》。「後來這部臨場發揮的劇目深受外國民眾喜愛,並在此後半個多世紀在美國、英國等多個國家演出。」陳黎暉說。

記錄歷經千年的遷徙

「福建土樓活化利用」建築模型主題展覽亮相法國建築博物館,漳州大鼓涼傘走進美國高中……今年以來,「漳州閩南文化周」活動也頻頻出海,架起溝通和友誼之橋,帶著充滿「閩南風」的節目相繼走進歐美、東南亞等地,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六月,在福建第二大海島漳州東山島,第三十三屆海峽兩岸(福建東山)關帝文化旅遊節開幕。據傳,盛唐時期,大唐將領陳政、陳元光父子從河南固始出發入閩開拓閩南,建置漳州,駐軍東山。為安撫將士,軍隊從家鄉引來關帝香火。此後數百年間,伴隨墾荒、班兵、商貿,關帝香火不斷分靈過海峽。作為關帝文化從中原走向台灣的「碼頭」,東山關帝廟被近千座台灣關帝宮廟共認為香緣祖廟,每年晉香謁祖者不計其數。

開漳聖王、保生大帝、天公、媽祖、三平廣濟祖師……在海峽兩岸,無數廟宇和信俗如星辰般散落在城市山間,它們記錄著族群歷經千年的遷徙,寄託著遠行之人對原鄉的思念。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02 09 2024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