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熟齡共居組建自己的夢想家

熟女公寓低調設計融入外向街廓,內向則充滿有機的綠意生活。圖/OWCH

荷蘭終身公寓於2012年成功讓老人開心入住其中。圖/Humanitas

即使失能或失智,也不會被迫從終身公寓中離開。圖/Humanitas

一開始就實施青銀共居模式,讓跨代交流成為日常,彼此都不寂寞。圖/Humanitas

經過18年努力終於入住,我們辦到了!左1為New Ground發起人之一Maria Brenton。圖/OWCH

文/酉方

台灣老人真正臥床的比例僅一成多,絕大多數老人意識清晰、能自主行動,這其中,有不少人並不想住進安養院,也不指望兒女在身邊照顧,然而,獨居或老老互相照顧,生活雖然自在,卻存在著幾許風險,因此如何組建一個有人相伴卻無需相互遷就的理想「家」,成為許多人的終極夢想。

青銀共居相輔相成

日本在1990年代後期,就邁入「超高齡社會」,截至目前為止,日本仍是全球國民平均年齡「最老」的國家。但世人卻大約從2000年以後,才開始關注老年生活應有所規畫的議題,甚至到了2010年左右,開始有專家提出各種老年生活的藍圖,許多中壯年也才意識到自己有一天終將變得老邁,應及早思考想要擁有怎樣的老年生活……

東西方國情雖然不同,但隨著全球都市化發展,東西方父母在孩子離家後,同樣都要學著自立自強,不倚賴、不期待子女隨身照顧,因此在目前各國規畫的安老組織中,最被接受的居住型態,普遍朝向兩個方向發展──其一是「同居共住組成社區」,另一是「青銀共居相輔相成」,而兩者的交集便是:年齡不是重點,而是要和自己個性合得來的人開心同住一社區。

同居共住組成社區

追溯「同居共住」的概念,其實早在1960年代的丹麥,就有一群人認為:既然現有家庭、社區無法滿足他們需求,何不集結起來共同養育孩童、照顧長者。2016年,美國熟齡議題作家Kathy Gottberg更在《赫芬頓郵報》投書討論熟齡者同居共住的議題。

所謂「同居共住」主要分為兩種形式,其一是與他人同住一室,一如美國老影集《黃金女郎》所呈現,彼此關係像是大學生住宿舍,卻沒有「舍監」這號人物管東管西;其二是共識社區,即理念相合的人揪伴共住一處並形成社區,一般以環保、孩童教養、公益、宗教……等主題居多,同樣的,「熟齡」也可以是共識社區的另一種主題。

以下就藉由案例,說明各國為高齡人口規畫設計的各式在地安老計畫下,「青銀(混齡)共居」及「共識社區」正逐漸成為主流。

荷蘭終身公寓 開心入住

2012年,從經濟學領域踏進長照圈的Dr. Hans Becker,為了翻轉父親對老人院的刻板印象,在荷蘭Deventer改造設立一處終身公寓(Apartments for Life),結果在圈內掀起一陣狂風,引領歐洲改變高齡者居住空間的營運理念。

創新改變10年後,不但使Becker所屬的組織Humanitas轉虧為盈,盈餘高達5400萬歐元(約新台幣19億4563萬元),更擁有超過3000間創新老人公寓,遍及荷蘭超過30座城市。

為什麼Hans Becker能夠為Humanitas帶來這麼多改變?原因很簡單,他強調要讓高齡者在創新居住環境中重拾「快樂」。

各個不同的老人公寓中,因著住民不同的興趣和喜好,發展出各式各樣吸引外界進來公寓與住民互動的特色模式,諸如:記憶博物館、美術藝廊,甚至是小型動物園,這些都是源自於盡量滿足住民需求的服務文化而來。身為領導者的Hans Becker也整理出4項創新老人公寓的照顧服務思維,分別是「做自己的主人」、「用進廢退」、「大家庭思維」、「是」的文化。

特別的是,這樣的場所不會有著隨著身體失能或失智而面臨被迫離開的命運,Apartments for Life以終身公寓為設計主軸,提供了一個通用的生活空間及社區營造設計,行動不便的輪椅族也能自由進出。

「當你膝蓋不舒服時,你找上護理師、醫師、物理治療師,他們給你治療,緩解你暫時的痛苦,但它之後還是會發作,這很正常,因為你老了。但是我在你不舒服時,給你一隻貓陪伴,或是帶著你吃好喝好,你就不會管膝蓋了。」這是Hans Becker接受外界採訪時的舉例,而兩者之間,不僅存在著快樂的落差,更有著金錢支出的差異。

「當醫療支出尚且無法扭轉老化所帶來的生命凋零,很多人更願意把錢花在快樂上。」這樣的概念在累積大量財富的戰後嬰兒潮世代,極具潛力。Hans Becker說,人終究是喜歡替自己作主,也應該為自己負責。終身公寓絕對不會像傳統機構式照護,藉著保護之名而行決策剝奪之實。「把生活的主導權還給高齡者,把醫療的順位排在生活後面,是我們的堅持。」

為了扭轉安養機構暮氣沉沉的氛圍,終身公寓招募了一群大學生免費住進養老院,他們所須回報的只是每月付出30小時為年長者服務,陪老人家看球賽、慶生、玩桌遊……都算在服務範圍內,結果老人和年輕人相互學習,彼此都覺得生活變得多采多姿。

英國熟女公寓  過大學生活

2016年底,英國「大齡女子共住組織(OWCH)」於倫敦,成立只限50歲以上女性進住的「新家園(New Ground)」共住公寓(社區),由於這些只租不賣的3層樓公寓僅25戶,僧多粥少嚴重供不應求,導致後續效應外溢,如今美國許多州如華盛頓、加州也開始出現類似的熟齡共住社區。

這處由熟齡單身女性組成的「New Ground」,強調「只是同住,不是養生村」,居民涵蓋醫護、演員、老師、同志、難民與一群毛小孩。大家共同打理花園、照顧寵物貓狗,每周固定共餐,定期舉辦住民會議……50+的熟齡淑女們生活活躍得跟女大學生沒兩樣,所有的「女同學們」,都覺得自己很幸運,也彼此自發性的產生互動,營造出更好的學習環境,以利自己成長,順利度過「大學生活」。

客製化設計機能佳

其實在推動、籌備、建造的18年間,如今91歲的OWCH創始會員Shirley Meredeen阿嬤坦言曾遇到許多阻力。起初,只限大齡女子入住就引來年齡及性別「歧視」的批評,經過不斷溝通及學理支持(單身女性在老後更容易淪於貧困),終於獲得同意得以動土開工。

既然是為單身銀髮女性量身打造的公寓,從內到外都要進行客製化設計,也特別強調生活機能的方便性。創始團隊選址北倫敦,占地近1000坪,一方面離地鐵、超市、醫院、公園很近,一方面也兼顧隱私與安靜需求,甫推出立刻成為許多自發團體觀察的目標。

生活磨擦當砥礪石

當然,儘管銀髮居民享受各種活動(課程),特別期待周四瑜伽課和周末電影之夜,還喜歡把時間花在公共空間遠多於窩在自己的公寓─尤其是咖啡廳、運動室、視聽間與廚房……但她們不免對左鄰右舍有說不出口的埋怨,好比有人鞋滿為患,卻一味往樓梯間堆;有人喜歡將衣物掛在屋外,讓鄰居看得很刺眼;有人愛嚼舌根,背後傳一些流言蜚語……

對此,發起人會藉由住民會議建議大家:所謂「共住」就表示所有參與者要有意識地共同打造社區發展的基礎,取得互相了解、解決衝突的共識。「我們就是這樣一步步學會應對各種困難。」

02 09 2024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