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歷史趣聞】搭火車上阿里山

文/王文隆

據報導,阿里山林業鐵路將於今年七月一日全線復駛,這是歷經十五年修繕的成果。回顧阿里山林業鐵路的修築,與日據時期林業資源的利用息息相關。

一八九五年,日本帝國憑藉《馬關條約》獲取割自大清帝國的台灣及澎湖。台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於一九○二年五月敦請林學博士河合鈰太郎來台考察,以圖開發資源。河合鈰太郎生於一八六五年,名古屋人,號琴山,取得博士學位後轉往歐洲學習,此時甫自德國進修返國。

在台期間,他考察嘉義山區公田(今嘉義縣番路鄉)、十字路到達邦(今嘉義縣阿里山鄉)的林相,發現當地林業資源豐沛,木材品質極高,極具開發潛力。然而,台灣因位處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交接處,隆起的山脈相當陡峭,從嘉義平地直上達邦,海拔超過兩千公尺。他雖想到參考瑞士雷蒂亞鐵道公司(Rhätische Bahn)所屬的阿爾布拉線(Bernina Landscapes),但阿里山區的地形卻不能完全引入利用。

就在苦於不知如何解決時,偶然間,河合博士與一位完全不懂土木工程的農夫閒聊時,農夫以身旁路過的蝸牛比喻,說何不讓鐵路像蝸牛的殼一樣盤旋上去?這激發了他採用螺旋環線規畫登山鐵路的靈感,也就是阿里山鐵路最大的特點之一:獨立的三層螺旋環。後來又想到在山頂結合8字型環路的作法,遂於鐵道部技手川津秀五郎著手選線實測下,完成所有路線的規畫。

一九○四年,阿里山林鐵完成查測工作,訂定森林經營大綱,開發案送回日本國內審理。不料此時日俄戰爭爆發,日本國內財務吃緊,開發阿里山的計畫只好先擱置。

日俄戰爭結束後,阿里山鐵道於一九○六年轉由台灣總督府委託民營的大阪藤田組修建;同年五月一日,藤田組在嘉義設立施工所,並轉包其他施工單位同步動工。然而到了一九○八年初,藤田組因為資金耗盡,難以為繼,只好停工。

之後,台灣總督府屢派林業官員前往勘察,都認為阿里山森林開發工作停擺實在可惜,其中又以殖產局長宮尾舜治冀望重啟該計畫的意願最強,遂提出阿里山森林開發官營案,盼能由官府出資買下藤田組完成的路段並繼續興築。此案於一九一○年二月十二日經日本帝國議會通過,除撥款蒐購藤田組所遺資產之外,同年四月十六日阿里山作業所正式成立,重啟林業鐵道修築工程。一九一四年,森林鐵道修至沼平,主線完成修築工作,次年路線延伸至石猴,其延伸路段稱為眠月線。

阿里山森林鐵道完工時,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大量木材為供應軍需所用運送下山。即使戰爭結束了,仍陸續有高價的檜木、雲杉運出山林,或是成為房舍修建的材料,或是成為諸多神社的鳥居。鐵路的鋪設,帶動了當地以林業為主的經濟型態,也成為沿線居民出入仰賴的動線。

一九三一年,河合博士在東京家中辭世,葬於東京都府中市的多磨霊園。兩年後,他的門生故舊在阿里山為河合博士設立紀念碑,記念碑的正面文字是河合鈰太郎的友人、京都帝國大學教授兼哲學家西田幾多郎所題,名為「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背面之碑文則由京都帝國大學文學博士鈴木虎雄撰寫。今日,該碑仍矗立在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內,為嘉義縣縣定古蹟,見證著阿里山鐵路與阿里山林業開發的歷史。

04 07 2024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