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時光走廊】民俗台灣(20-15) 清代建築

蕃薯寮街閩式工坊 1908年,蕃薯寮市街,典型的閩南式工坊,在鄉間常見。蕃薯寮廳位於台南、鳳山、阿緱三廳的交界,在今天的高雄旗山。此地區漢人開墾甚早,照片中為日本殖民時代初期的樟腦寮市街,反映了清代閩南工坊的風貌。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民俗台灣1895-1945》 定價3800元,讀友優惠價2500元 有興趣的讀者請洽購新世語文化 02-2368 4364 shu4364@ms62.hinet.net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原台灣府城之兩廣會館 1915年,原台灣府城的兩廣會館,日本政府殖民後徵收作為公署廳舍,之後又作為台南中學校校舍。清代這座建築原來稱為嶺南公所,為當時旅居台灣的粵桂兩省人士所營造,1877年改建為兩廣會館,主要接待來台灣的兩廣商旅人士。會館由三座主要建築並列組成,主軸建築有兩落,左右側建築各有三落,所有建材悉由廣東運來,外型宏偉壯麗,是台灣曾經存在的最大粵式建築。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清代鳳山曹公圳水道原貌 1915年,鳳山曹公圳水道。清代道光年間,鳳山知縣曹謹開鑿灌溉渠道,以舒解旱災之害,後開通灌溉小竹上里、小竹下里、大竹里、鳳山上里、鳳山下里等五里,合稱「五里圳」。後來,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兼提督熊一本將之命名為「曹公圳」,並刻碑紀念。 之後,歲貢生鄭蘭(興隆里人)、附生鄭宣治(赤山里人)率眾開鑿大圳,亦灌溉赤山里、觀音外里、半屏里、興隆內里、興隆外里等五里,被稱為五里新圳或曹公新圳,原先的曹公圳就稱為曹公舊圳。 鳳山圳屬於曹公舊圳,這項水利工程對早期高雄一帶的農業發展有很大貢獻。日本時代,在清代曹公圳水道的基礎上,改建鋼筋混凝土堰,並使用電動抽水馬達。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鹿港「不見天街」之清代原貌 1920年代,鹿港的「不見天街」,最早於清代嘉慶年間開始興建,稱為「鹿港大街」、「馬芝大街」、「五福大街」, 綿延長達一公里餘。街道上方以木架構搭成屋頂,讓商販、居民不受風吹日曬雨淋,因而稱為「不見天街」。清代名儒洪棄生曾形容不見天街:「樓閣萬象,街衢對峙,有亭翼然,亙二、三里,直如弦,平如砥,暑行不汗身,雨行不濡履。」 此照片拍攝於日本殖民時代初期,基本上呈現了不見天街之清代原貌。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阿緱廳阿里港市街 1915年,阿緱廳阿里港市街,建築為傳統的閩南磚房。1914年,由於不滿日本殖民政府的高壓政策,霧台等地的排灣族人焚毀阿里港支廳警察駐在所,殺阿里港支廳長脇田義一等十一人,為霧台抗日事件。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斗六街之清代原貌 1908年,斗六街,清代屬於斗六堡和溪洲堡,是漢人開發墾植靠近山區的地帶,與原住民傳統領域接壤。此照片反映早期漢人市街的建築格局。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鹿港「不見天街」之清代原貌

1920年代,鹿港的「不見天街」,最早於清代嘉慶年間開始興建,稱為「鹿港大街」、「馬芝大街」、「五福大街」, 綿延長達一公里餘。街道上方以木架構搭成屋頂,讓商販、居民不受風吹日曬雨淋,因而稱為「不見天街」。清代名儒洪棄生曾形容不見天街:「樓閣萬象,街衢對峙,有亭翼然,亙二、三里,直如弦,平如砥,暑行不汗身,雨行不濡履。」

此照片拍攝於日本殖民時代初期,基本上呈現了不見天街之清代原貌。

斗六街之清代原貌

1908年,斗六街,清代屬於斗六堡和溪洲堡,是漢人開發墾植靠近山區的地帶,與原住民傳統領域接壤。此照片反映早期漢人市街的建築格局。

原台灣府城之兩廣會館

1915年,原台灣府城的兩廣會館,日本政府殖民後徵收作為公署廳舍,之後又作為台南中學校校舍。清代這座建築原來稱為嶺南公所,為當時旅居台灣的粵桂兩省人士所營造,1877年改建為兩廣會館,主要接待來台灣的兩廣商旅人士。會館由三座主要建築並列組成,主軸建築有兩落,左右側建築各有三落,所有建材悉由廣東運來,外型宏偉壯麗,是台灣曾經存在的最大粵式建築。

清代鳳山曹公圳水道原貌

1915年,鳳山曹公圳水道。清代道光年間,鳳山知縣曹謹開鑿灌溉渠道,以舒解旱災之害,後開通灌溉小竹上里、小竹下里、大竹里、鳳山上里、鳳山下里等五里,合稱「五里圳」。後來,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兼提督熊一本將之命名為「曹公圳」,並刻碑紀念。

之後,歲貢生鄭蘭(興隆里人)、附生鄭宣治(赤山里人)率眾開鑿大圳,亦灌溉赤山里、觀音外里、半屏里、興隆內里、興隆外里等五里,被稱為五里新圳或曹公新圳,原先的曹公圳就稱為曹公舊圳。

鳳山圳屬於曹公舊圳,這項水利工程對早期高雄一帶的農業發展有很大貢獻。日本時代,在清代曹公圳水道的基礎上,改建鋼筋混凝土堰,並使用電動抽水馬達。

阿緱廳阿里港市街

1915年,阿緱廳阿里港市街,建築為傳統的閩南磚房。1914年,由於不滿日本殖民政府的高壓政策,霧台等地的排灣族人焚毀阿里港支廳警察駐在所,殺阿里港支廳長脇田義一等十一人,為霧台抗日事件。

蕃薯寮街閩式工坊

1908年,蕃薯寮市街,典型的閩南式工坊,在鄉間常見。蕃薯寮廳位於台南、鳳山、阿緱三廳的交界,在今天的高雄旗山。此地區漢人開墾甚早,照片中為日本殖民時代初期的樟腦寮市街,反映了清代閩南工坊的風貌。

31 05 2024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