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生活態度】茶道,待人之道

茶室裡,行走、煮水、奉茶都有規距,從中可體驗茶道精神。 圖/法鼓文化提供

作者簡介 釋有暋 來自馬來西亞,於2007年出家。曾於台灣、美國及日本留學,取得法鼓文理學院及京都大學佛學碩士學位,目前為京都大學佛學博士候選人。喜歡追求「僧」活多樣性,希望提高分享佛法的趣味性與實用性,讓大家都樂於親近佛法。撰寫論文之餘,結合大乘唯識學、禪修與佛法心靈輔導,推廣身心培訓課程。圖/法鼓文化提供

文/釋有暋

在茶室行走時,必須以四步均等的步距,走過八十公分長的榻榻米,且不能踩在榻榻米之間的接口上。要注意,入室時右腳先跨入,出室時左腳先跨出。奉茶時,要把茶碗的正面轉向客人,然後靜靜等待。客人會以三口半的次數來喝一碗茶,到了最後的半口,會用力「窣!」一聲全部吸進口裡。

這時,亭主(茶會的主辦人)才繼續接下來的流程。

以上是第一天上課時,茶道老師教我日本茶道的基本規矩。乍聽到學習茶道竟然要記住許多繁瑣的細節,我不禁皺了一下眉頭,心裡納悶著。

老師看出了我的疑惑,解釋道:「茶道最能展現日本文化裡的待客之道。它表達的意涵是內斂的,且在亭主與茶客的互動之間,透過各種標準的行儀,達到完美的和諧。」看到我還是一臉迷惑,老師就笑笑說:「你以後就會懂了。」

這兩年來,透過每周的學習,我漸漸明白茶道的修習,主要是培養我們的觀察力及待人的誠意。我也領會到茶道裡的每一項要求,都蘊涵歷代茶人歷經幾百年的揣摩與實踐而累積的智慧……

殘心的意境

我漸漸覺得,茶道的重點是「道」,茶只是學習「道」的過程裡之點綴。因此,我愈來愈能體會茶道老師的教學理念,即不十分看重外在的因素(點茶的動作及茶道具等),而是講究心法的掌握。

點茶時,要保持「殘心」。譬如,放下茶碗時,我們需把注意力從手上的碗慢慢轉移到榻榻米上,然後移到碗底碰觸榻榻米的那一點上,最後在茶碗被穩穩地放好的空間裡稍作停留,讓專注的餘溫殘留於上。

在一場茶會裡,可發現處處留有「殘心」,將真誠款待客人的心意,滲透到每一個細節裡。這也是為什麼,每一次茶道課結束,我們依然輕聲細語,收拾茶具時也井然有序、動作輕巧,跟進行茶道時沒分別。每當我要離開時,穿著和服的老師也總會把我送到門口外,溫馨地叮嚀我路上小心。走到了轉角處,我也會很自然停下來,向仍然站在那裡目送我離開的老師稍稍行禮。這也是「殘心」。

換言之,「殘心」是一種讓待人之真心綿遠流長的表現。這意味著,即使茶會已經結束,對人的關懷與待人的誠意不會隨著行為的結束而終止,而是如漣漪般延續至下一次的相會。好比老師把「殘心」留給學生,能讓學生帶著愉快的心情,期待下一場「一期一會」的茶會;同樣地,禪修修行的人,若也能把「殘心」留到離開蒲團以後的日常生活裡,時時保持正念,專注於自利利他的行為上,則能達到淨化人心與社會的效果。

(摘自《京都有禪:一位留學僧的京都學記》,法鼓文化出版)

06 05 2024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