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負面文化場址入遺 黑暗觀光意義獲認可

巴格達休閒園區停泊在底格里斯河的遊船。圖/法新社

柬埔寨貢開瑪雅式金字塔遺址列世界遺產。圖/法新社

巴格達街頭正在整修道路。擺脫多年戰亂,巴格達期待投資帶來新生機。圖/法新社

前阿根廷海軍機械學院遺址。圖/美聯社

盧安達大屠殺遺址比瑟瑟羅。圖/法新社

盧安達大屠殺基加利紀念館。圖/法新社

丹麥維京時代環形堡壘群列世界遺產。圖/法新社

前阿根廷海軍機械學院。圖/美聯社

編譯/潘楠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9月底召開第45屆世界遺產大會,新增42處世界遺產,其中6處位於非洲,是非洲在單次會議中新增最多。另外,兩處盧安達大屠殺遺址,以及阿根廷獨裁統治時期的非法拘禁中心,獲登錄世界遺產名錄,賦予參訪負面文化遺產的「黑暗觀光」(dark tourism)歷史與教育內涵。

今年50處候選地點有42處申遺成功,包括33處文化、9處自然遺產,其中15處位於歐洲、12處在亞洲、非洲有6處、美洲6處、3處位於中東。總計迄今全球共有1199處世遺,分布在168個國家地區。

聯合國指出,加上新增的6處,非洲世遺累計突破100處,「是非洲遺產決定性的一年」。盧安達首次申遺成功就連中雙元:紐恩威國家公園(Nyungwe National Park)以及種族大屠殺紀念地:恩亞瑪塔(Nyamata)、穆拉姆比(Murambi)、吉索茲(Gisozi)和比瑟瑟羅(Bisesero)。

發生在1994年的盧安達大屠殺,估計有多達100萬人遭殺害,這4處紀念遺址中,恩亞瑪塔、穆拉姆比為屠殺現場,而位於基加利的吉索茲山丘,埋葬著25萬名受害者,比瑟瑟羅的紀念碑則是紀念抵抗加害者而喪命的人。

盧安達大屠殺倖存者協會「記憶」(Ibuka)執行祕書阿希沙基耶(Naphthali Ahishakiye)對申遺成功表示歡迎,「這將讓這場種族滅絕更為世界各地所知」;政府發言人瑪科羅(Yolande Makolo)說:「這項歷史性決定,有助於捍衛記憶、力抗否認論,強化全球防範種族滅絕。」

阿根廷海軍機械學院(ESMA)遺址也在今年被列入世遺名錄。ESMA在1976至1983年阿根廷獨裁統治時期,被當做非法拘禁中心,對異議人士實施酷刑,估計5000到3萬人在此遭凌虐後失蹤。

阿根廷總統費南德茲(Alberto Fernández)表示,「海軍機械學院承載著國家恐怖主義最糟糕的一面」,「這段記憶必須鮮活地保存」,讓阿根廷人不要忘記或者否認。

儘管這並非聯合國首次將這類侵犯人權事件場址登錄世遺,此前已有波蘭的前納粹德國奧斯威辛-比克瑙集中營被列入,但這或許是對所謂「黑暗觀光」在文化旅遊所扮演角色,遲來的認可。

黑暗觀光指參訪曾經發生重大死亡、災難或殘暴事件的旅遊活動。這類地點往往具有敏感性,而使黑暗旅遊受到爭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8年的會議,一度爭辯世遺名錄是否適合紀念暴行、衝突相關場域,而曾暫停新增這類遺址。

不過今年初會員國認可,將這些遺址納入世遺候選名單,因為這類場址「能夠在建立和平上扮演關鍵角色」,而這正是教科文組織的一個主要目標。

重振古城活力  巴格達大興土木

曾經長年處於戰亂的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現在正大興土木改善基礎建設,希望爭取外國投資,重振這座古老城市的活力。不過,政府斥資積極重建國家,得先解決貪腐以及官僚作風等多年沈痾。

「對投資而言,伊拉克是富饒之地」,巴格達最近新開的一家複合式休閒園區執行長哈珊(Falah Hassan)說。哈珊的休閒園區位於底格里斯河畔,所在地曾是前總統海珊(Saddam Hussein)的其中一座宮殿,去年底開幕。卡達在巴格達的第一筆重大投資案:結合高級飯店和住宅的住商建築於8月底破土。

原油豐富的伊拉克2017年擊敗恐怖組織「伊斯蘭國」後,恢復得來不易的穩定,總理蘇達尼(Mohammed Shia al-Sudani)去年10月上任便積極重建,展開水源、電力供應、重新規畫城市街道等基礎建設工程。

伊拉克今年通過的2023年到2025年預算,投入重建的年資金將達到370億美元(約新台幣1兆元),是2022年的3倍。

不過,專家警告,巴格達這些新開發案資金的背後,有隱含「髒錢」的疑慮。英國智庫「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中東研究員夏克里(Hayder al-Shakeri)指出,近年伊拉克政治精英和他們的商業朋友,偏向將財富投入本地開發案,「當做不法所得的庇護天堂」。

這是伊拉克政府為了吸引投資,得致力改變的一個現實。蘇達尼9月底出席聯合國大會時,矢言「我國最高優先要務,就是打擊貪腐成風的問題」。

入列世遺  物種獲最高級別保護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世界遺產名錄」往往以其文化、歷史意義為人所知,不過,目前全球1199處世遺承載了超過20%的物種數量,列入世遺將獲得最高等級的保護,對於保護這些地方的生物多樣性至為重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近日發表報告指出,估計目前全球世界遺產僅占地球表面1%的土地,卻擁有已登錄物種數量的20%以上。捍衛這些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對於實現《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綱要》目標不可或缺。

教科文祕書長阿祖萊(Audrey Azoulay)說,這份研究顯示,世遺不僅具有重要歷史和文化價值,「對於保護地球生命多樣性、維持基本生態系統、因應氣候干擾也至為重要」。

這份報告指出,世遺地點擁有超過7萬5000種植物,3萬多種哺乳類、鳥類、魚類、兩棲類和爬蟲類動物,成為促進科學知識發展的最佳自然觀察站,也提供源源不絕靈感,啟發新的環保倡議。

以今年獲選為世界自然遺產的剛果共和國「奧札拉-科科阿森林高地」(Forest Massif of Odzala-Kokoua)來說,該地保留大規模後冰河時期,稀樹草原生態系統重現森林的過程,也是中部非洲其中一個非洲森林象最重要棲息地,並有豐富的靈長類動物,具有重要生態意義。

聯合國指出,世遺名錄所根據的《世界遺產公約》,為全球一些最重要生物多樣性保護區,提供最高等級的國際保護,這些保護區庇護超過2萬種瀕危物種,因此,對於這些物種而言,登錄為世遺,成了「最後一道防線」。

12 10 2023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