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普洱茶.貢茶製作技藝傳承人 李興昌 天賦與熱愛缺一不可

李興昌在普洱茶製作技藝傳習基地介紹普洱茶沖泡技藝。圖/新華社

文/記者李春宇、趙珮然、張思潔

「茶無極品,適者為佳」。綠葉成蔭的普洱山上,步入古稀之年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傳承人李興昌依然秉持著最傳統的理念一一「口碑傳千里」。

採摘、殺青、揉捻、收儲、緊壓、包裝……作為一名來自雲南省普洱市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的「老茶人」,在普洱山茶園與茶農分享全流程製茶技藝,既是李興昌的生活日常,又是他傳承技藝的課堂。

「在殺青過程中要控制葉溫的偏差在五度以內,才能充分激發茶葉的芳香。」作為普洱茶.貢茶製作技藝第八代傳承人,李興昌把「品質」放在首位,對每個步驟都精益求精,「若葉溫不合適,要及時調整茶葉翻抖的快慢和拋灑的高度。這個需要手感,機器可做不來!」

熟練的技藝離不開日積月累的練習。李興昌一九八七年開始跟隨母親系統學習普洱茶.貢茶製作技藝,然而,當時在很多人看來,這個行當「收益低」、「沒錢賺」,但李興昌認為傳統技藝得有人來傳承,「母親八十歲生日的時候,把古茶園作為禮物送給我們後輩,就是希望我們能把它保護好」。

母親的囑託成為李興昌學習製茶技藝、了解普洱茶歷史文化的動力。「雲南普洱茶在清朝達到鼎盛時期,成為皇室貢茶,普洱府也由此得名。」李興昌的老家是距離普洱山三十多公里的困鹿山,那裡就曾是清朝皇家御用茶園。

圖/新華社

掌握技藝需要天賦

對普洱茶歷史文化了解得愈多,李興昌就愈堅信這條「傳承之路」沒有選錯,因為每一個步驟都有獨到的「講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即便是到了看似最簡單的沖泡環節,也需要根據人數決定茶葉的用量,選擇合適的茶具。

「雖然製茶的流程比較複雜、標準也高,但是普洱茶強調包容性,男女老少都能喝,懂茶的人喝了也覺得不錯。」李興昌說。

○○八年,「普洱茶製作技藝.貢茶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李興昌成為名副其實的「傳承人」。

「大眾傳習,擇優傳承」是李興昌的原則,「掌握製茶技藝需要天賦,並非所有人都適合,但是這並不妨礙大家學習製茶、了解茶文化。」從二○○九年設立普洱貢茶製作技藝傳習所,到二一二年在寧洱縣職業高級中學開辦普洱茶.貢茶製作技藝傳習基地……迄今為止,已有上萬人接受過李興昌的培訓。

截至目前,李興昌有九位學生在國家級製茶比賽中獲獎,還有一位十六歲的學生獲得普洱市傳統手工製茶比賽三等獎。「天賦與熱愛缺一不可。」最令李興昌欣慰的是他的兒子李明澤如今也成為了普洱茶.貢茶製作技藝傳承人,兩人攜手創建的「傳習基地」也成為學生和遊客實踐、研學和體驗的熱門目的地。

李興昌(中)指導學員如何揉捻茶葉。圖/新華社

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多年來,在李興昌父子的帶動和當地茶農的努力下,困鹿山普洱茶的名聲漸響,而普洱山茶園急需引路人。

年,這一重擔落到了李興昌的身上,他回憶說:「普洱山的這片茶園有一千多畝,涉及四百八十多家茶農,剛開始心裡也沒底,但萬事開頭難,我帶領大家邁出第一步,往後才有傳承。」

隨著技能培訓、觀光體驗、休閒旅居等業態的引入,「回頭客」的口碑相傳讓李興昌的普洱茶被更多人熟知,普洱山的茶文化得到進一步推廣,加速產業發展。二二一年,李興昌經營的茶園年產量還不到一百噸,而二二二年,年產量就超過了一百四十噸。

據統計,二二二年普洱市茶園面積約二九萬畝,茶葉產量超過十四萬噸,綜合產值約人民幣三百九十二億元,增長趨勢顯著,初步形成種植基地規模化、生產加工園區化、市場營銷品牌化。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傳承人」、「普洱大國茶匠」、「寧洱皇家貢茶研究所首席專家」……除了這些個人頭銜,李興昌最看重的就是普洱茶.貢茶製作技藝作為「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的組成部分,在二二二年十一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普洱茶得到了更多關注和認可,並逐步走向世界。

入選「世界級非遺」也讓李明澤傳承和發揚這一傳統技藝的信心倍增。在確保茶葉品質的基礎上,李明澤推動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相結合,根據大眾的喜好和生活習慣,不斷推出新型茶品。

「現在普洱山茶園也陸續推出了紅茶、白茶等新品,在市場上也廣受歡迎。」李興昌說,「茶韻飄香,傳承需要堅守,發展離不開創新,二者相輔相成。好茶需要親自品,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參與採寫/趙金正、杜一方)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03 07 2023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