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中和韶樂與佾舞同場 揭開清宮音樂盛典面紗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宮廷音樂有哪些樂器?清宮三大節又會演奏什麼樣的音樂?國立故宮博物院明(21)日起推出「宮樂響起:文獻中的宮廷音樂」特展,透過「宮廷大樂團」、「載歌載舞」、「四方樂聚」、「絃外餘音」四個單元,呈現自周朝延續至清代,宮廷祭祀、宴饗、慶功的典雅樂章,帶觀眾追索周公「制禮作樂」以來千年禮樂文化。展期至9月7日。

故宮表示,從西周的雅樂,到漢、唐樂府,再到宋、元、明、清的宮廷樂舞,每個朝代形塑出獨特的宮廷樂章,至清代形制已然完備,並因以滿族入主中原,融合滿洲特色,最終發展出一套規模嚴整、風格多元的宮廷音樂。

《重修台郡各建築圖說》佾舞圖。圖/故宮提供

「宮廷大樂團」單元介紹清宮宮廷音樂中地位最高的「中和韶樂」,這是源自《周禮》的宮廷雅樂,舉凡宮廷之祭祀、朝會與宴饗等場合皆演奏,透過編鐘、編磬、搏拊、建鼓、篪、排簫、簫、笙、琴、瑟、壎、柷、敔等10餘種樂器共同演奏。甫於5月由文化部公告為重要古物的《重修台郡各建築圖說》中<文廟樂器圖說>即精細描繪以此規格奏樂的各式樂器。

而成書於乾隆年間的《皇朝禮器圖式》是一本清代禮器圖繪專書,繪圖筆法細膩,其中「樂器」專卷,繪有82幅樂器圖像,詳細記述各樂器尺寸、質地與紋路等資料,並依清宮的音樂場合分類圖繪,並涵括中國傳統樂器與少數民族樂器。

「載歌載舞」單元介紹各式清朝宮廷樂舞,「佾舞」是祭祀中的重要部分,展現對天地神祇的敬畏與崇敬,最為常見的是至今各地孔廟每年盛大活動的祭孔佾舞,《重修台郡各建築圖說》即收入<佾舞>圖繪,描繪祭孔大典中,佾生們左手執籥、右手秉翟獻舞的畫面。

具滿洲特色的「慶隆舞」、「世德舞」及「德勝舞」,則是筵宴中的傳統樂舞,充滿民族特色與喜慶氛圍。《欽定大清會典圖》中收入慶隆舞的細膩圖繪,分為武舞(揚烈舞)與文舞(喜起舞),表演時揚烈舞在前,而喜起舞在後。

「四方樂聚」單元呈現清朝宮廷音樂一大特色-異域之音。清代將周邊各少數民族與藩屬之樂舞稱為「四裔樂」,包含:東部的瓦爾喀部樂及朝鮮國俳、北部的蒙古樂、西部的回部樂、番子樂及南部的緬甸國樂、安南樂等音樂。

《重修台郡各建築圖說》文廟樂器圖。圖/故宮提供

「笳吹樂」為蒙古樂曲之一,樂器有胡笳、胡琴、口琴、六弦箏等,故宮院藏〈笳吹樂章滿洲蒙古漢文合譜〉為滿、蒙及漢笳吹樂章合譜,字字句句譜上工尺譜,呈現民族音樂的文化融合與交流。

「絃外餘音」單元從文獻回首歷史,康熙帝(1654-1722)對中、西樂律皆有獨特見解,敕撰《御製律呂正義》(附《續編》),其《續編》乃中國第一部刊行漢文西洋樂理之作;由皇家編纂的《欽定詩經樂譜全書》與《欽定樂律正俗》,則為中國詩歌音樂留下了重要文獻。

策展人故宮書畫文獻處助理研究員葉淑慧表示,展覽從文獻出發,以清代宮廷音樂為核心,回溯千年來的宮廷音樂與佾舞傳統,主要也呈現清宮音樂多元文化交融下的獨特歷史面貌。期望觀眾在賞析文獻與圖像,瞭解一場場宮廷朝賀與節慶上演哪些異域樂舞,聆聽宮廷的音樂日常,體會樂音背後所承載的歷史意義。

《笳鼓樂章》笳吹樂章滿洲蒙古漢文合譜。圖/故宮提供

23 06 2025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