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雲林.莿桐 獻納米香傳千里 花海古厝映晨曦

文/人間社記者周美瑩

雲林縣莿桐鄉是一個典型的農村,所生產的稻米品質優良,曾在日據時代進貢給天皇作為「獻納米」,因此被譽為「獻納米的原鄉」。由於一貫道在地方傳道甚廣,吃素人口眾多,興貴村有80%村民吃素,因而博得「素食鄉」的美譽。

莿桐是台灣常見的喬木,枝幹上常有黑刺,葉片像桐樹,因而名為莿桐。莿桐是平埔族的聖樹,每當火紅的莿桐花盛開時,代表新的一年開始,又因紅色的花瓣,很像公雞的雞冠,因此當地人又稱為「雞公樹」。

莿桐花很像公雞的雞冠,因此被稱為「雞公樹」,是莿桐鄉的鄉花。圖/莿桐鄉公所提供

莿桐鄉舊稱「莿桐巷」,先民於清康熙年間到此開墾時,因見莿桐叢生、人煙稀少,於是建屋居住,由於刺桐遍布巷弄,因此稱為「莿桐巷」。1920年日本政府實施「町名改正」,改隸為台南州斗六郡莿桐庄,後因文書作業簡略,改稱「莿桐」。

天皇御用 十大經典好米

莿桐生產的稻米,經常入選台灣十大經典好米。早期五百甲圳生產的「獻納米」是進貢日本天皇享用的極品好米,為了種植「獻納米」,當年村民輪流排班巡查,防範小鳥偷吃;收割後還以手工脫殼,最後精選出2斗米進貢,可謂煞費苦心。

女子樂團 點亮村落文化

台灣光復初期,娛樂資源相當匱乏,然而莿桐卻誕生了全台第一支女子樂團。這支樂團的誕生,來自基督徒廖主矱的熱情號召。廖主矱原是教會詩歌指揮,憑著對音樂的熱愛,先期成立「國榮吹奏樂團」,1955年正式組成女子樂團,不僅提升社區的藝術氣息,也讓莿桐在台灣音樂史上留名。

四句聯仔 千歲團駛犁歌

約莫半個多世紀前,麻園村有一支駛犁歌表演團,曾享譽全台。隨著時代的演變,一度沒落。在地方有志之士的努力下,填詞改編「四句聯仔」,創新駛犁歌表演,將早期農村四季播種、豐收、務農等時令節慶,重新注入生命。

聖若瑟堂 天主信仰聖地

位於饒平村的「樹仔腳聖若瑟堂」,創建於清光緒16年(1890年),是雲林縣第一座天主教堂。堂區除了保有信仰核心外,也結合中西建築特色,包括哥德式的聖若瑟亭、中國式八角型教堂、露德聖母洞等,成為中西合璧的宗教景觀。

「樹仔腳聖若瑟堂」屬於天主教嘉義教區管轄,已故台灣天主教會總主教狄剛,曾任嘉義教區主教、台北總主教,早年就從羅馬教廷奉請一尊「聖若瑟抱耶穌」聖像來台,安奉在聖若瑟亭中。

安奉在聖若瑟亭中的「聖若瑟抱耶穌」聖像,早年是由羅馬教廷奉請來台。圖/人間社記者吳新傳

花瀑美景 融和宗教觀光

位於興桐村的「忠雲宮」,主祀三國名將常山趙子龍。興桐村原本是一座乏人問津的小村落,但因忠雲宮悉心種植石斛蘭,每年春季石斛蘭盛開,花瀑垂掛屋簷,成為莿桐著名的季節限定美景,也是宗教融合觀光的最佳範例。

忠雲宮石斛蘭瀑布花道。圖/人間社記者吳新傳

堤防公園 希望鳥巢樹屋

樹仔腳堤防,過去曾是一處雜草叢生的荒廢地,但經由社區美化後,堤防上有美麗的景觀庭園、人工花草隧道,其中最知名的「希望鳥巢樹屋」,是在苦楝樹間打造一座樹屋,每當苦楝花盛開時,畫面唯美,是莿桐鄉樹仔腳堤防上一處祕境。

樹仔腳社區居民用心美化堤防,將堤防打造成公園,不僅連續獲得社區營造大獎,更榮獲經濟部水利署綠美化水岸土地認養績優單位。堤防附近的「孩沙里花海」,透過彩繪稻田、圖樣拼貼與花海布置,名列台灣十大景觀花海。

樹仔腳堤防上的「希望鳥巢樹屋」,是莿桐鄉祕境。圖/人間社記者吳新傳

林本古厝 見證時代變遷

說起林本,老一輩的莿桐人多半不陌生。林本的先人從唐山到台灣,經營糖廍致富,是雲林的大地主。清光緒18年(1892年),當時16歲的林本,就騎馬收租,長大後開發莿桐、東勢,而有「莿桐一隻虎」、「莿桐恩主公」之稱。

日據時代,林本捐獻大片的土地建造公路,方便莿桐鄉交通,且將竹管厝祖宅改建成磚木造,之後還捐土地,將派出所、學校、公所、農會等全遷移到莿桐街上,讓莿桐成為地方行政與經濟中心。

日據初期,台灣發生武裝抗日運動,日本政府曾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帶兵來台鎮壓,日軍在彰化遇襲,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逃入莿桐巷,曾暫住林本古厝。

10 06 2025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