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陳老師說好故事】父子騎驢(上)

 

文/陳韋哲

圖/茶茶

唐代貞觀17年,一代名相魏徵病逝,唐太宗難過的表示:「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唐太宗認為,魏徵生前經常對他提出諫言,還常常惹得他不開心,但他心裡明白,魏徵的這些建議,都是有助於政權穩定和國家發展的。因此心裡生氣歸生氣,還是會在冷靜評估後,斟酌採納魏徵的意見。

然而,試想整個唐代初年人才濟濟,「凌煙閣24功臣」一字排開,扣除掉魏徵和其他已經逝世的功臣,明明就還有十多位,這當中難道就沒有人能夠給唐太宗諫言,成為接替魏徵的「人鏡」嗎?

有一則唐太宗沒聽過的寓言故事是這樣說的:有一對父子牽著一頭驢子踏上了旅程。旅途中,當兒子騎在驢子上時,就會有人責備兒子不體恤父親;換父親騎上驢子時,又會有人批評父親不疼愛自己的小孩;而當父子二人因顧慮眾人的眼光,於是下驢步行後,便又有人嘲笑他們明明有驢卻選擇用牽的;不甘被嘲笑的父子,最後決定一起騎在驢子上,這時又聽到了背後有人在議論他們虐待動物。

這則故事,相傳是由13世紀的阿拉伯歷史學家伊文塞德流傳下來的,經過各種改編後,被收錄到了《伊索寓言》的眾多譯本當中。17世紀時,法蘭西耶穌會的傳教士金尼閣與福建舉人張賡合作,把《伊索寓言》轉譯成了文言文,自此〈父子騎驢〉的故事才開始在明代的社會當中流傳。

這則故事透露了社會輿論加之於每個人身上的壓力,儘管我們清楚的知道,我們所做的任何決定,並無法滿足每一個人,但是當輿論、批評等雜音出現時,我們還是難免會受到影響,進而感到或多或少的不自在。(待續)

09 04 2025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