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我行遲遲】諸事順意

文與圖/葉含氤

「諸事順意」,我不再將之理解為凡事皆順從小我的個人意願。順從小我,也許只是圈地自限畫地為牢,唯有盡人事後的聽從天意,允許發生,接受當下,內心方能妥貼安然,方能游刃有餘……

春節時收拾書架,將去年的敦煌日曆收到原本的包裝盒裡,放進去時發現盒子裡還有兩張卡片,都是敦煌壁畫。其中一張是中唐仕女圖,色澤明豔瑰麗,眉目疏朗柔和,儀態祥靜恭謹,左手結印,右手持香爐,對著佛壇誠心跪拜供養。卡片四角,分別印著「諸事順意」四個大字。我將日曆收置盒中,但取出這張卡片,壓在桌墊下。

諸事順意,是放諸四海,縱貫古今人人都冀望的祝願,往昔是,今歲是,來年也是,是一個永不退流行的詞彙。這樣常見的賀詞,我們甚至熟悉到不用一秒就能掃過。去年第一次看到這張卡片時,覺得這四個字稀鬆尋常,一點新意也沒有,不以為意地忽視它。時隔一年再看到它,不禁思索推敲了起來,它說的只是字面上的意思而已嗎?

「諸事順意」跟「發財」、「暴富」這類的物質上的願望不同,它祈求的是內在的安寧。因為順意,才不會壅堵,不會滯澀,一如水流不動聲色靜謐而過。

然而世間事往往相對,有平就有顛,有順就有逆。顛逆,是不暢快,是窒礙,是頓抑,是必須停下來思考,是必須改弦易張。更何況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是人人都在經歷的現狀,既然都知道這八九的不如意,那麼「諸事順意」這四個字,無非緣木求魚式的自我安慰。

順意,這個「意」,可以是個人的意念,但似乎也可以突破個人的意念。用儒家從心所欲不踰矩的方法,抵達道家無為與逍遙的境界。明知海有界,但大魚依然可以悠游;知曉天有際,但鵬鳥依然可以翱翔。海界與天際,是規矩,是範疇,但人處其中卻仍可以自在自得。

想起一件事。過年時,我去台中叔叔家拜年,初二傍晚返回台北,而那日早上嘉義發生大震,影響了鐵路運輸。我抵達高鐵站,站在大螢幕前看著車次資訊,發現班班延遲,當時我不知道預計搭的那列車究竟多久到站,因為螢幕上顯示的都還是更早的車次,也就是當時還處於「塞車」的狀態。

時逢年節運輸高峰,車站裡的人很多,但讓我驚訝的是,大家看完列車資訊後,該上月台候車的上月台,在一旁找位置休息的也拉著行李箱找座位。當然也有人一直安靜地盯著螢幕看,等待著自己要搭的班次跳出螢幕。

我看著大家不急不躁的反應,頂多就是「啊!誤點30分鐘」、「快點!車快到了」之類的驚嘆句,沒有抱怨,沒有叫嚷,沒有不耐煩。眾人的這些反應,不就是「順意」?

高鐵螢幕上的資訊,就像是「矩」,它告訴人們在客觀條件下,目前能做到的限度就是這樣,既然延誤是不可逆轉的事實,乘客也只有一條路,那就是接受。

知道有規有矩,有方圓,有限制,人只能順從,哪怕是沒有選擇不得不然的接受。如同海寧格所說:「我允許任何事情的發生」。這樣一來「順意」這個意,就不再僅僅限制在個人的意念,而是更高層次的「意」,是事件的流向,可能吉,可能凶,當然也可能否泰參半。很抱歉我找不到更合適的詞,姑且稱為天意,或天命。

所以「諸事順意」,我不再將之理解為凡事皆順從小我的個人意願。順從小我,也許只是圈地自限畫地為牢,唯有盡人事後的聽從天意,允許發生,接受當下,內心方能妥貼安然,方能游刃有餘。哪怕天意與己意相悖,也要明白其有不可違逆之絕對。在人間諸事面前,小我的利益是微渺的,與天相抗,無疑螳臂擋車。既知天意不可違,與其怨天尤人心摧神損,不如直面現實順應其勢。

又或說人會老這件事。只要還活著,我們終免不了滿臉皺紋眼花齒搖的一天,就算花錢做美容吃再多保健品,也逆轉不了年老體衰這件事。如此何不應承天意,順其自然?當正視「老」是條怎麼繞都繞不過去路時,看到一縷白髮或一條皺紋的出現,也許就不會忽驚忽乍,悲嘆韶華老去。

這是我所理解的「順意」,也是我將這張卡片放在我書桌上的原因。它在我身邊蟄伏了一年,直到今日我才正視它。我未抵其境,但期許來日將至。

27 02 2025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