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歷史點滴】大陳島:從堅守到撤離(上)

文與圖/許峰源

1949底,中華民國撤退台灣,在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尚控制舟山群島、大陳島、馬祖、金門及海南島等島嶼。

中共亟欲解放台灣,計畫先奪下沿海島嶼,1950年4至5月揮兵城下,讓駐防海南島、舟山群島的十餘萬國軍,緊急轉往大陳島、馬祖與金門。六月底,韓戰爆發,美國第七艦隊協防台灣,中共隨即將軍隊調往北韓,抵禦美國為首的聯軍,南北韓戰爭愈演愈烈,也暫時緩解了台灣外島的緊張情勢。

大陳島由上、下大陳島組成,鄰近三門灣、台州灣及溫州灣海域,扼守江蘇、浙江、福建三省海上的交通咽喉,戰略地位重要。韓戰爆發後,大陳島成為中華民國位置最北的屏障,隸屬美國中央情報局的「西方公司」進駐後,政府隨即命令胡宗南前往大陳島,負責整編與訓練江浙沿海游擊隊、強化島嶼防禦與戰鬥力、部署反攻大陸等各項工作。

1953年初,韓戰露出停戰曙光,中共開始將北韓境內兵力轉移到東南沿海,計畫占領外島後解放台灣,並將大陳島列為首要目標。中共持續對大陳島發動攻勢,測試國軍實力,觀察美國對我外島的防禦態度。

中華民國派海軍前往巡弋,鑒於大陳島距離台灣較遠,軍事布防困難,希望爭取美國援助,將外島視為台灣防衛一環,提供有力軍事援助;不然至少派遣第七艦隊協防大陳島,嚇阻共軍野心。只是,美國態度消極,委婉表示將視後續情形而定,直至大陳島周邊戰爭情勢升溫,國共海軍已劍拔弩張,才派第七艦隊前往巡視。

高雄旗津大陳人興建的蔣公感恩堂。

中共為轉移美國對大陳島的注意力,在1954年9月3日發動「九三砲戰」,短時間內強力砲擊金門,掀起第一次台海危機。美國高度關注台海情勢,台灣則致力爭取外島軍事援助,雙方最後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雖然保障了台灣、澎湖免受共軍軍事侵擾,卻未包括金門、馬祖與大陳島,讓外島暴露在險境之中。

韓戰後,中共獲得蘇聯大量軍事援助,提升空軍戰鬥力,在台海危機稍微緩和後,立即對大陳島周邊島嶼展開轟炸。共軍兵力多、飛機性能優越,機場又鄰近大陳島,可以隨時採取攻勢;尤其戰鬥機滯留空中作戰時間長、砲彈射擊距離遠、能夠採取單機輪流攻擊,加上地面雷達管制、通信系統以及情報傳遞明顯優於國軍,逐漸掌握制空權。

反觀國軍,因缺乏美國援助,飛機性能拙劣、助航設備不佳,一旦發現共軍攻勢,飛機從台灣起飛至大陳島,常常錯失攻擊的機會。更嚴重的問題是,大陳島缺乏機場,當國軍飛機作戰被擊傷或遇到故障,無法緊急迫降或返回台灣,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作戰人員的心理。

27 02 2025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