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淡水河畔煙花秀 大稻埕老街懷古

永樂市場樓上為大稻埕戲苑。圖/人間社記者周倫

大稻埕公園內的李臨秋雕像,由藝術家蒲浩明雕塑。圖/人間社記者周倫

「大稻埕夏日節」煙火秀。圖/台北市政府提供

大稻埕「十連棟」。圖/人間社記者周倫

迪化街「屈臣氏大藥房」。圖/人間社記者周倫

迪化街郵局。圖/人間社記者周倫

台北霞海城隍廟。圖/人間社記者周倫

永樂布業商場是台北最大的布料批發中心。圖/人間社記者周倫

台北孔廟。圖/人間社記者周倫

文/人間社記者周倫

大同區是台北市最早發展的區域,涵蓋大稻埕、大龍峒等區,知名的迪化街自19世紀以來,一直是台北重要的南北貨、茶葉、布匹、中藥材集散中心,商業發達,文風鼎盛,曾出過30多位秀才、舉人,因此有「五步一秀、十步一舉」的美譽。

同安興隆  大龍峒保安宮

大同區原名「巴浪泵」,清乾隆初年,到此開墾的大多為福建同安人,到了乾隆中葉,改稱為「大隆同」,所謂「隆」即「興隆」之意,「同」即「同安人士」。

清嘉慶10年(1805年),地方善信捐建「保安宮」,主祀保生大帝,有「保佑同安」之意,並利用建廟剩餘建材,在保安宮西側興建兩排店舖,每排22幢,合計44幢,俗稱「44坎店」,這是「大隆同」最早出現的街肆,商業日趨發達。

由於「大隆同」出了許多秀才、舉人,居民認為是受龍峒山(今圓山)靈氣庇蔭,而龍峒山被視為「龍穴」,於是在咸豐年間將「大隆同」改為「大龍峒」;1925年台北重建孔廟,特別選定在大龍峒,可見寓意深遠。

霞海城隍  同祀月下老人

大稻埕在咸豐初年,只有農民從事耕作,並設立一個晒稻穀的大埕。咸豐3年(1853年),同安人在艋舺「頂下郊拼」械鬥中失敗,集體遷居大稻埕,創建新市街,並興建霞海城隍廟,到了咸豐末年,大稻埕已是巨商雲集的重鎮了;霞海城隍廟自1971年起祀奉「月下老人」,以求姻緣著稱。

咸豐12年(1862年),淡水開港通商,大稻埕因淡水河船運之便,成為台北最繁華的貨物集散中心,以茶葉與布料貿易為主。大稻埕的港埠貴德街,在清代有60幾家茶行,日據時代稱為港町,是著名的茶街,也是台北最早的洋樓街,更是台灣第一所專業學校「電報學堂」所在地。

大稻埕碼頭每年7、8月會舉辦「大稻埕夏日節」煙火秀,碼頭廣場有一艘1/6比例的「紅頭仔」戎克船(或稱唐山船),是早年專門載運茶葉、布料等貨物的貨船,據說早年霞海城隍爺來台時,也是搭乘這種「唐山船」來的。

古意盎然  台北年貨大街

大稻埕的茶業文化歷史悠久,因此大同區以「茶花」作為區花,以「唯有山茶殊耐久,獨能深月占春風」的傲梅風骨,又有「花繁豔紅,深奪曉霞」的鮮豔之姿,不畏惡劣環境、對土質不苛求,頗似先民刻苦耐勞、頑強拼博的精神。

迪化街是大稻埕最重要的市街,日據時代稱為「永樂町」,街道兩旁有富麗堂皇的巴洛克式建築,老店密集,古意盎然,是台北市保留最完整的老街,每年農曆春節前夕,迪化街變身為「台北年貨大街」,過年氣氛濃厚。

迪化街郵局建於日本時代,相傳「台灣新文化之父」蔣渭水在從事社會運動時,經常到此發電報。迪化街百年洋樓「屈臣氏大藥房」,雖名為屈臣氏,但並非現今連鎖藥妝店所擁有,而是日據時代的藥材商人李俊啟,在1917年取得香港屈臣氏代理權後興建。

在「屈臣氏大藥房」對面的永樂布業商場是台北最大的布料批發中心,提供台灣花布、進口紡織品、衣物配件、蕾絲和刺繡產品。商場上方的大稻埕戲苑,是台北市藝文推廣處轄下的4大劇場之一,以保存傳統戲曲為宗旨,有歌仔戲、京劇、客家戲、布袋戲等演出。

寶島記憶  李臨秋望春風

大稻埕公園又稱「李臨秋紀念公園」,為表彰李臨秋一生在音樂上的貢獻,2009年台北市政府在他100歲冥誕時,在公園內設置李臨秋雕像,每天定時播放他在1933年創作的〈望春風〉、〈四季紅〉、〈補破網〉和〈一顆紅蛋〉等風靡全台的歌曲。

李臨秋(1909─1979年)幼年家境富裕,喜愛詩詞文學;家道中落後,曾當過小販、煎紅豆餅、工友等工作,後來經人介紹在「永樂座」戲院當茶房,在工作中接觸到辯士(默片電影的解說員),受到辯士鼓勵而投入音樂創作。

歷史建築  大稻埕十連棟

大稻埕「十連棟」是日據時代的歷史建築群,由10棟紅磚造巴洛克式建築組成,曾是6大商號所在,其中5家為碾米廠,另一家為縫衣廠。目前「十連棟」仍保留建築外觀、舊招牌和拱形前廊,2樓有藝品館和畫廊。

20 08 2024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