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農村消失中 台灣水牛的前世今生

水牛雖然牛蹄不怕熱,但一定要泡水消暑。圖/123RF

陽明山上的放養牛群,形成另一道風景。 圖/123RF

東南亞水牛曾是農夫種稻的好幫手。圖/123RF

文/Tori

兒時記憶中的農村,不是在田間就是在鄉間小路上,總能遇到三兩隻牛,及其背上的鷺鷥,曾幾何時,台灣農村已看不到水牛的身影,而這種情況,不是台灣獨有,即便是東南亞產米大國泰國的農村,也一樣面臨耕牛銳減到不足原本總量的1/4……

耕牛曾是台灣農業耕作的「主力」,包辦不少勞力活,是農戶最忠實的夥伴,但隨著快速、價廉的耕耘機興起,耕牛幾無用武之地,農民驅趕牛耕田、載貨的農村景象也逐漸消失。

台灣水牛全是外來種

台灣人眼中的「耕牛」,也稱為「水牛」,但據研究,台灣原本並沒有本土種的牛隻,唯一的牛科動物,是物種分類上,廣義的牛科動物──台灣長鬃山羊,所以基本上,台灣並沒有狹義的原生牛種(牛亞科)。

台灣水牛的祖先,有可能是野生水牛(Bubalus arnee )的後代 ,因為野牛多棲息在亞洲,所以也被稱為「亞洲水牛」或「印度水牛」(以區別於「非洲水牛」),這種原產於印度次大陸和東南亞地區的大型牛種,是一種大型的偶蹄動物。

天熱時最愛泡水消暑

偶蹄目動物的腳趾看上去主要只有兩根,並大多已經特化成堅硬的蹄。但事實上,牠們的祖先最早也是擁有5根腳趾的,只是經由漫長的演化之後,目前就只剩第3、第4趾特化為蹄,其他3根腳趾,都已經萎縮甚至看不出來了。

在一般亞洲水稻種植區,馴養水牛非常普遍。台灣水牛(Bubalus bubalus)體格粗壯,被毛稀疏,多為灰黑色;體型上,公牛普遍比母牛大些;水牛雌雄皆長角,牛角粗大而扁,並向後方彎曲;皮厚、汗腺極不發達,因此天氣酷熱時,需要到溪河裡浸水散熱,所以台灣俗稱其為「水牛」。

腿短蹄大耕種好幫手

台灣水牛腿短蹄大,親水不怕熱,膝關節柔軟有力,於深泥中行動自如,步伐穩定從容,很適合在台灣稻田裡耕作,因而才能將原屬於台灣原住民文化的水芋田,改為現今的水稻田。

也就是說,如今不少人喜歡自稱「台灣牛」,藉以比喻自己「刻苦耐勞」,或以「牛」象徵台灣精神,但如果當初沒有水牛與先民同渡來台,當時被同化的,可能是中國漢人而非原住民。

懷念鄉間的水牛身影

我記得童年時,南部老家的一處天公廟周圍,不是大片大片的甘蔗田就是鳳梨田,再遠一些,就有一大片水稻田,水牛不時穿梭其間,後面就跟隨著邊跳飛邊覓食的大群鷺鷥……

那時只要有機會坐上親戚的三輪車去他家拜訪,路過正耕作的水田時,見到三兩水牛默默低著頭穿梭田中,反覆做著同樣的工作,總讓我看得發呆,如果幸運,我們還能獲得農夫的同意,坐上可以歇息其上的黃昏牛車,一顛一顛地走在曠野的水田小路,迎著風,嗅著一路牛糞的味道,內心卻覺得欣喜無限。

甚至在天公廟附近的小溪裡,看見半身沒入水中卻一身泥濘的水牛,那種泡在水中的放鬆舒暢感覺,讓小小年紀的我似乎能感同身受。牠們憨厚敦樸的外型,偶爾也會出現在老家小鎮的街頭,襯著三輪車與腳踏車的街道背景與氛圍,倒也不覺得唐突。

東南亞水牛明顯銳減

仔細想想,台灣水牛正從台灣農村的水田中消失的趨勢,似乎不是孤例,我見到的資料是,以產米聞名的泰國,泰國農人也因逐漸利用機器耕種,再加上該國北部與東北部人好食水牛肉,以致水牛數量大幅減少,從1980年代大約600萬頭的數量,減少至目前的130萬頭,東南亞水牛一樣面臨絕種危機。

如果,真的有朝一日台灣水牛從農村田地上消失了,我們還會回憶緬懷起牠們嗎?我們的子孫大概也只能去Google搜索圖片了。

01 07 2024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