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台灣史話】阿里山南無十方土地福德正神

清代石板廟所用石材常為船隻的壓艙石,實是值得研究的歷史。圖 /張廷鋐

文 /張廷鋐

阿里山是國內著名旅遊景點,為嘉義縣唯一的山地鄉鎮,自古即為鄒族的傳統領域,生活於此的鄒族也與鄰近排灣族、布農族偶有連結。清乾隆年間,居於竹崎和梅山的漢人逐漸入墾,奮起湖漸漸形成聚落,鄒族人因而往更高海拔的地區遷徙。

台灣於清領時期因民變四起,當局於漢人與原住民族交界處設有土牛溝界限,消極處理原住民與漢人的衝突,而通事穿梭於漢人與原住民族間,常協助溝通。阿里山鄉舊名吳鳳鄉,吳鳳即是清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朱一貴事變後的諸羅縣通事,遊走於漢人與鄒族人之間;吳鳳因行事正直不偏深得鄒族人信任,但在乾隆三十四年(一七六九)因為細故被鄒族沙米箕社殺害。

明治二十八年(一八九五)台灣成為日本領土,日本政府因而派遣河合鈰太郎著手調查阿里山的資源,直至明治三十二年,阿里山的檜木資源正式記錄於台灣總督府的公文書,當局乃於隔年派員勘查評估興建鐵道、開發林木的可能性。

大正三年(一九一四)阿里山鐵道主線全線完工,檜木得以採伐運送下山,日本的明治神宮、橿原神宮皆能見到阿里山檜木用作鳥居基柱,日本殖民政府也大約在此時於阿里山山腳建立吳鳳廟,將吳鳳的故事編入小學課本中,成為重要的「理蕃」教材。台灣光復後,仍將吳鳳之故事編入學校教材,並以吳鳳為地名。直至一九八七年因為鄒族青年湯英伸遭雇主欺凌犯下殺人案件,引發之後持續多年的原住民正名等運動,吳鳳鄉乃於一九八九年改名為阿里山鄉。

阿里山鄉的香林村境內設有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的最高學府──香林國民小學,鄰近阿里山鐵道支線神木車站而旅遊眾多。癸卯年末筆者一家遊歷於此,僅能緬懷已然倒臥的神木,遙想那神木矗立千年的意氣風發。甲子月的寒流一波一波南下,幸而於氣溫回暖的空檔順著巨木棧道拾級而上,未滿兩歲的稚女於上坡步道全程自行走跳,小憩於香林國小前的涼亭。

路途中於巨木棧道下坡段偶遇相對氣派的福德祠──旅人們時常忽略的就是藏在細節裡的美好,因為稚女的一句童言童語而發現了福德祠後的小石板土地公廟,旋即燃起清香一柱,前往祝禱;樸實無華的廟體,僅因一面「南無十方土地福德正神」木牌而興。

不同於中和烘爐地廟中廟的熙來攘往,「南無十方土地福德正神」安然地執守幽靜山林;不同於車城福安宮的進香者眾,「南無十方土地福德正神」靜靜地見證神木倒伏前,外銷林木的那段過往;不同於竹山紫南宮的車水馬龍,「南無十方土地福德正神」,默默地守護阿里山居民以及來往的旅人們。

14 06 2024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