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裂縫中綻放慈悲 荷蘭藝術家以碎瓷再現觀音佛像

【本報綜合報導】誰說殘缺不是美?擁抱破損,更是重生之路。荷蘭藝術家布克‧德‧弗里斯(Bouke de Vries)擅長運用陶瓷修復技術,將破碎器物轉化為全新創作,展現「殘而不缺」的獨特美學。他的佛像代表作《盤雲中的觀音》(Guan Yin in a Cloud of Plates)與《寧靜》(Serenity),皆以17世紀的瓷器觀音為主體,慈悲之光自裂縫中滲透而出,彷彿訴說著人生的困境與創傷,也能成為生命中最動人的篇章。

   根據布克‧德‧弗里斯的個人網站,他出生於荷蘭烏特勒支,曾就讀愛因霍芬設計學院與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後轉行專研陶瓷修復與保存。

 荷蘭藝術家布克‧德‧弗里斯擅長運用陶瓷修復技術,將破碎器物轉化為全新創作,展現「殘而不缺」的獨特美學。圖為他和他的佛像代表作《盤雲中的觀音》合影。圖/IG@boukedevries(Bouke de Vries)

然而在實務修復過程中,他時常面對「完美」與「價值」之間的矛盾:一件物品即便工藝精湛、歷史悠久,只要出現肉眼難辨的裂痕、微缺或斷裂,便可能瞬間失去價值,甚至不被認為值得修復——儘管它仍蘊含創作者的心血與歷史痕跡。這讓他不禁思考:「維納斯斷臂仍令人景仰,那麼麥森女神為何不行?」

於是他開始將修復技術化為創作語言,將破碎陶瓷轉化為所謂「爆裂藝術」(‘exploded’ artworks),使創傷本身成為作品的核心。他稱這種創作理念為「毀壞之美」(the beauty of destruction)。

布克強調,他不是在修復物件,而是在解構它們;不掩飾破碎痕跡,而是凸顯那段劇變歷程,藉此賦予作品新的價值與生命,開啟另一段故事,這也與日本金繼(Kintsugi)的工藝精神不謀而合。

在他的作品中,碎片間的空隙構成了作品的核心結構,部分更展現立體主義的特質。例如《盤雲中的觀音》,為一尊17世紀的白瓷觀音,漂浮於碎瓷構成的雲盤之中;《瓷碟聖光中的觀音》(Guan Yin with a nimbus of saucers)則是一尊18 世紀的中國瓷器觀音身著碎瓷片衣;《寧靜》則結合17世紀瓷器觀音與20世紀皇家伍斯特金光瓷碎片,安置於青銅底座,由鋼製支架支撐而立。

這些重生的佛像作品,不僅體現了「殘而不缺」的藝術美學,也讓觀者感受到觀音慈悲、祥和之光自裂縫綻放,重新詮釋生命的破碎、修復與慈悲深意——或許擁抱不完美和缺陷,正是通往重生與圓滿的起點。

 荷蘭藝術家布克‧德‧弗里斯的作品《瓷花圈中的觀音》(Guan Yin in a circle of porcelain flowers)。圖/IG@boukedevries(Bouke de Vries)
 

08 07 2025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