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歷史趣聞】守望蘭陽大烏龜

文/王文隆

二○二四年四月三日,花蓮外海發生芮氏規模達七‧二的地震,造成嚴重災情,不僅全台搖晃強烈,連中國大陸的江浙滬一帶與福建沿海、日本沖繩南部,都有明顯感覺。據新聞報導,宜蘭外海的龜山島,在這次地震中,龜首部分邊坡土石坍塌,也讓大家再度留意到了這座無人小島。

其實,這座小島一開始並非無人島。

龜山島之得名是因為狀似浮龜,清代道光年間陳淑均所寫《噶瑪蘭廳志》提及:「龜山一名龜嶼,在廳治東六十里海島,以形得名。」該島依照地勢可分為龜首、龜甲、龜尾三部分,最高處有二四四公尺,海岸線約九公里,距離台灣島也約九公里,是一座火山島,在龜首與龜甲各有一個噴發口,附近也有許多噴泉湧出。

此地為西太平洋暖洋流必經之路,因此有清一代便有漁民在此地漁撈,夏獻綸於光緒五(一八七九)年所繪《台灣輿圖》中,能看到在島上標有居民和駐兵。幾年後,在滬尾(淡水)傳教的馬偕醫師,也登上了龜山島。他記錄中的龜山島陸地上有淡白色的灰燼和熱水冒出,島上有一個村落,居民約三百人,原籍多為漳州,多半為漁民,間或種植番薯、玉米和幾種蔬菜。

日本統治下,龜山島隨著頭城所屬而更迭管轄,最終編為台北州宜蘭郡頭圍庄龜山保,首任保正為陳火旺,之後接任的是其子陳阿爐,接著是陳龍寶;島上駐有日籍警察一人,肩負維持治安與教育的工作。在皇民化運動下,島上的水泉邊曾修有一座神社,但無論是日語的普及運動或是皇民化的推展,在島上的成果都不是太好。及至日本投降前,島內人口約莫五百人上下。

台灣光復後,龜山島一度改名為椒山村,隸屬宜蘭縣頭城鄉,在頭城升格為鎮之後,改稱椒山里,一九五五年改為龜山里。日本統治期間,該島並無任何教育機構,直到一九四九年秋季,方設置頭城國校分校,解決了當地學童就學的困難。次年該校改隸大溪國校,至一九五五年獨立為龜山國校,學校隔年招生一次,然而當地學齡兒童就學率不高,輟學率亦高,雖曾辦過成人識字班,不過回響不大。

一九五○年代,當花蓮港整建更新後,龜山島居民逐漸外流,待一九五九年南方澳漁港擴建完成後,龜山島居民更是大量移駐;至一九六七年時,已有近百戶居民遷往南方澳,約佔島上居民半數。一九七四年,受颱風及豪雨多次侵襲所害,船隻無法停泊,致使補給困難,島上居民近乎斷糧,經此之後,許多居民決意離島,經里民大會同意集體遷居頭城鎮大溪里,僅有九戶居民堅決不走。

隨著一九七七年民政廳在大溪里所建國宅完工,龜山島居民陸續遷入,成立仁澤社區(現稱龜山島社區)之後,島上剩餘的居民又由於軍方以軍事需求封島為詞被強制遷出,成為無人定居的離島。現在,平民百姓僅有原居島民能以祭掃為名,或透過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規劃的登島旅遊,方能一踏龜山島的土地,但並不能在島上過夜。

自台北搭乘北迴鐵路,穿越草嶺隧道後,遠遠地就能看到海面上龜山島的身影;自台北開車走北宜公路,一過了北宜縣界準備下坡,也能遠眺龜山島。站在蘭陽平原的海邊,就能見到龜山島,因此,雖已成為無人島,龜山島卻是蘭陽人的共同記憶,也是宜蘭的最佳象徵。

06 06 2024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