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建築師黃聲遠 田中央實踐理想

黃聲遠(立者左2)帶田中央夥伴活動。 圖/田中央工作群提供

黃聲遠(右2)和田中央工作群互相學習、一起討論。圖/沈昱嘉

田中央作品「壯圍沙丘旅遊服務中心」。圖/沈昱嘉

田中央作品「跑馬古道公園」,位於宜蘭礁溪,是一座將天地自然帶進城市的森林公園。圖/田中央工作群提供

黃聲遠是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核心人物。圖/沈昱嘉

田中央作品「淡水雲門」。 圖/田中央工作群提供

文/袁世珮

開車馳過阡陌縱橫的田間道,在間雜著民宅的綠意中,停在一處低調的房舍前,門口有三兩年輕人站著聊天。這裡是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建築師黃聲遠1994年落腳宜蘭後,逐漸聚攏各方年輕人,工作在此、定居在此,從宜蘭向外幅射,從小步道做到大學校園。外界視之為體制外的建築學校,黃聲遠卻說,是想和能當一輩子朋友的年輕人互相學習,一起在公共建築中實踐理想,這就是他的「超高級娛樂」。

田中央的核心人物是黃聲遠,東海建築系畢業後進到美國耶魯大學,1993年回台,隔年來到宜蘭,此後獲獎無數,也拿過總統創新獎、國家文藝獎、日本吉阪隆正獎,還數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

黃聲遠說不出是何時何事受啟發要成為一名建築師,而是持續不斷地、在每一個小小的角落裡,願意看見、去感受。就像他剛到宜蘭時,會跳上阿伯的鐵牛車搭便車到同學家,阿伯話不多,但他能明顯感受到熱情跟體貼在流動。

人才多元  成品多樣化

「那時我都回到台灣了,還不知道我會來宜蘭,確實這個田的召喚是很強烈的。」黃聲遠回想當初,宜蘭的大地景算不上是很「生」的生態,偶爾有鳥叫、但聽不到蟬鳴,因為沒有森林、平地又被大量耕作過,但這樣的觀察反而讓他對土地有不同的邏輯。

由於當時法令規定,最初只能將建築師名字綴在前面,所以是「黃聲遠建築師事務所」,但他一直相信「建築不是一個人做的事」,他想讓夥伴都獲得公平對待。

2004年底,團隊參加建築師阮慶岳在台北當代藝術館「紅樓夢展」,當時他在威尼斯,事務所的會計撰文,意思是這群人從員山搬到一處公寓,再到鄉下找到一處工廠,「我們終於來到田中央」。

「田中央」這個名詞於焉問世,很快被這群人用作棒球隊和籃球隊的名字,逐漸取代事務所原本名稱,也更符合黃聲遠認知中的建築團隊。

「我的同事五花八門,每個人對事務所都有影響力。」各式各樣的人才,保持田中央工作群的多樣性,即使同時進行20個案子,也會有不同的呈現,黃聲遠說:「我們是在尋找自由自在的多樣性。」

團體合作  不設定框架

事務所內四散的桌面上放置著各種模型,有的一放5年、10年,「每個人經過,對它有看法,他都會投射、甚至動手去改。」黃聲遠說:「所以找不出我們特定的風格,因為真的是很多人做的。」他至今能一 一說出每位同事在每個案子中的作為。

「這個團體是合作關係遠遠大過競爭關係。」黃聲遠對田中央的定義:「如果你要跟和自己不一樣的人合作,一定要先有貢獻,田中央其實是一個讓你有機會貢獻的團體。」

在田中央,多元平等是最核心的追求,沒有脈絡、不設定框框,年輕人來到這裡,本以為會有人手把手教功夫,其實都是自己學到的,大家都在面對難題,可是會互相幫忙。

黃聲遠還讓每位同事當PM(專案經理人),直接放到工地去負責案子。

在黃聲遠看來,田中央就是一個互相學習的地方,讓人生不斷被啟發,不用LINE、不用電腦的他也在跟年輕人學習。

接納多元聲音 履行公共建設價值

雖然田中央也接私宅案,但外界的印象之一就是公共工程、公共空間專業戶,如宜蘭社會福利館、楊士芳紀念林園、員山忠烈祠再生、羅東文化工場、淡水雲門、清大文物館,以及進行中的宜蘭大學校區、門諾醫院等。

對此,黃聲遠說:「我沒有特別去想公共建築與否,這些分類對我都不重要。」

對於過去的成績,他認為這是因為眾人的幫忙,「如果因為我們懂這個事情,可以給別人一些參考,就會有貢獻。千萬不要覺得我們是走在理想前面,其實已經有非常多跟我們一樣的人,要不然我們應該三兩下就被捏死,一定是有很多人在背後幫我們。」

黃聲遠舉例,如宜蘭大學整個校園只蓋一層樓,這一定是老師們對土地也有熱愛,才能理解、接受這樣的安排。

黃聲遠相信,「多元、平等」的理想要有行為去支持,最好不要有太絕對的權力在其中,而公共工程因官員只是代議,權力是間接的,「我們比較有機會聽到更多樣的聲音、替更多樣的人來找出未曾出現過的答案。我喜歡這個自由的感覺。」

黃聲遠認為,公共的前提是每一個體都可以自由自在,做自己的事、想法都不一樣,田中央也是如此,每個人都應該有權利去想完全不一樣的事情,覺得有點脆弱時會有情感上的支持或陪伴、有人能互相幫忙,「公共是這樣子,大家撐起來,讓這個領域不被某一種特殊的狀態所占領。」

好好過日子  盡力貢獻所學

對黃聲遠而言,宜蘭的土地教會他很多事情,早年外界會形容田中央是「熱愛鄉土、熱愛自然」,如今這已是每位青年的本分,「大家對我們的描述,那是外界對我們的投射,我自己其實就是好好過日子。」

近來田中央也有許多工作在新竹,相當多的人力布署在那裡,與宜蘭截然不同的自然與人文條件,都是全新的經驗。如黃聲遠曾在演講中說:「我們已經不是在做單一的房子,是我們對自己生活的品質、周邊、就是一個學空間的人可以對世界有什麼貢獻。」

至於田中央的年輕人們,黃聲遠說他們是他一輩子的朋友,大家長久相處,對這世界有共同的想法,一起去摸索、做東西,還有很多人給意見,他則跟同事一起去面對,「我可能有點喜歡這種感覺,這是超高級娛樂。」

跨年紀交朋友  獨特教育觀點

田中央裡,有黃聲遠的學生、學生的學生,還有實習生,簡直是「四代同堂」;同吃大鍋飯,抽籤洗碗,晚上回到宿舍,像打工換宿、像學校的延伸,甚至是「建築公社」?

但反對框框和派別的他馬上反對:「沒到這程度,我一概不認。我們就覺得,生活為什麼不可以跟工作混在一起?」田中央就像是證明。

訪問過程中,中原大學的幾名學生來找老師,捧著模型走在田間小路,是幅特別的景象。

父親是大學教授、母親是小學老師,黃聲遠一直覺得當老師不錯,也沒想過會成為建築師,誰知後來成了建築師、也在學校教書,先在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建築系當助理教授,後在淡江、華梵、中原等校任教,還是成大的駐校藝術家,20多年來參與各校評圖,與教育現場不曾有斷點。

比起談建築的成就,黃聲遠更想聊聊教育的事,可是他不喜歡「教育」二字,「好像有人在教什麼,但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就是不同的生命有機會交織,頂多是你比他多走前面一點點。」他定義的教育是「跨年紀交朋友」。

因為田中央常被講成是「另類的學校」,很多人誤以為這是他對教育體制的不滿,他說明:「我在正式體制裡花很多時間,對我來講,是人生裡無上的滿足跟快樂。光是想到我要去學校看到這些年輕人,我想到都高興。」

早年沒有雪隧、沒有高鐵,黃聲遠從宜蘭到中原要費盡千辛萬苦,常拿小孩的奶粉罐墊在屁股下權充椅子,但他樂在其中:「因為跟這些年輕心靈的相處,是我自由的一部分。」

本版與聯合報「優人物」合作

20 03 2024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