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文史雜談】「三顧茅廬」真有其事?

文/賽夏客

成語「三顧茅廬」,乃源自東漢末年劉皇叔三次前往臥龍山諸葛亮所住的茅廬,敦請他出山輔佐之故事。這件事在《三國志》中僅有「凡三往,乃見」五字略述;又可見於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即以此進行了情節細描與擴寫。

其實,此事本該是一拍即合的兩情相悅。諸葛亮想做官,但曹操性情多變,難以侍候;孫權則重用其兄諸葛瑾,兩人不宜共事;只有劉備氣度恢弘、具備領導特質,巴結都來不及了,怎麼還推三阻四?

易中天《品三國》裡提到,諸葛亮以士人身分接受劉備款待時,並未受到重視,劉備還故意敷衍他,百無聊地拿著毛驢尾巴編了起來,諸葛亮見狀,調侃言道:「難道主公以後只想以編織為業嗎?」讓劉備對他有了初步認識,這不就是毛遂自薦的起手式嗎?

再說,劉備從曹魏逃出來的六年間也並未積極延攬,直至建安十二年冬徐庶推薦了諸葛亮,劉備問:「你二人孰優孰劣?」徐庶自謙:「我跟諸葛亮,就好比『駑馬並麒麟,寒鴉配鸞鳳』呢!」但劉備依然沒放在心上。後又有荊州「獵人頭專家」、對人才瞭若指掌的司馬徽出面薦舉,才讓劉備終於起心動念。

至於「三顧茅廬」場景之描述:第一次未遇,看到農夫哼唱諸葛亮創作的歌曲,顯現民風高雅;第二次在風雪中前往又未見著,卻偶遇其相貌堂堂的岳父及士人,證明往來無白丁;第三次選定吉日,齋戒三天、沐浴熏香,卻逢他酣睡未醒,不敢驚擾。如此禮賢下士,戲劇成分極高;也有人解釋,「三顧茅廬」的三,在古時指的是多,極有可能去了很多次,彼此磨合。

如今,「三顧茅廬」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典故,諸葛亮是讀書人入仕的榜樣,劉備是惜才的謙謙君主,都把儒家思想發揮到極致。然而,自古以來「學而優則仕」,讀書人討官做再正常不過,常自比管仲和樂毅的諸葛亮亦然。他不像躲在山中的竹林七賢,是藐視官場的政治潔癖者,終究要出山成就一番事業,只是以退為進,吊足對方胃口,同時彰顯高潔人格以提高身價。這事說穿了,不過是設計完美的橋段罷了。

15 03 2024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