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彰化.福興 風頭水尾十五番 女真後裔在台灣

大興國小校友捐建的馬賽克拼貼「拾穗牆」圖案。圖/人間社記者梁金福

福寶沙灘上的「漂流木光座標」裝置藝術園區。圖/人間社記者梁金福

漁民在潮間帶作業,後方為漁民搭建的海上寮舍。圖/福興鄉公所提供

貝殼廟。圖/福興鄉公所提供

福寶沙灘上的「漂流木光座標」裝置藝術園區。圖/人間社記者梁金福

番社十二婆姊陣。圖/福興鄉公所提供

福寶溼地賞鳥。圖/福興鄉公所提供

福興鄉農會穀倉。圖/人間社記者梁金福

漂流木光座標園區。圖/福興鄉公所提供

女真族後裔所建「粘氏宗祠」。圖/人間社記者梁金福

文/人間社記者梁金福

彰化縣福興鄉位於鹿港鎮南側,過去屬於平埔原住民巴布薩族領域,至今仍留有「番社村」、「番婆村」、「十五番」等地名。沿海的福寶生態教育園區,位於生態豐富的潮間帶,是野鳥的棲地,也是觀察潮間帶生物、賞鳥的好去處。

福興鄉早期是平埔族的居地,清朝初年,漢人由鹿港、王功一帶登陸,平埔族將海埔地讓給漢人開墾,自行遷徙至現今的番社村建立家園。由於漢人移民多來自福建,因此取名「福興」,寓意福建移民新興之地,也有「福氣」、「興隆」之意。

有趣地名  曾是日軍機場

現今的「番婆村」,是因當地有一水潭叫「番婆堀」,相傳平埔族婦女都在此梳洗,嬰兒出生後也在此清洗,因此番婆的皮膚都很白皙。清朝官員郁永河在《裨海紀遊》裡,曾描述17世紀末台灣「番婦多白皙妍好者」,似乎可互相佐證。

番婆村中有一座日據時代的防空砲台,緣於昭和16年(1941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在番婆村建有軍用機場。這座鐘罩形的防空砲台,就是當時所建,牆壁厚達1公尺多,砲台上仍有二戰時留下的掃射彈痕,2004年登錄為歷史建築。

番社老爹  十二婆姐藝陣

番社村是因清朝時期,有平埔原住民遷徙來此居住而得名。村中傳奇人物潘邦治(1863-1939年)是平埔族後裔,為前清秀才,曾擔任福興庄長(鄉長)、有限責任福興信用組合(鄉農會前身)組合長,任內大興吏治,廣植椪柑,賑窮卹貧,設置學校,鼓勵晚輩讀書,人稱「番社老爹」。

由於平埔族人已被漢人同化,因此番社村傳承濃濃的漢人信仰文化,例如番社社區十二婆姐陣,就是一個很具特色的民間藝陣。相傳十二婆姐陣是「註生娘娘」與「臨水夫人」信仰所衍生出來的陣頭,相傳可治婦女百病、嬰幼兒驚嚇、夜哭等問題。

粘姓宗祠  猛安默刻大會

福興鄉有個「粘厝庄」,是台灣唯一的「生女真族」聚落,由大金帝國開國功臣完顏宗翰(粘罕)的後裔,於乾隆53年(1788年)來台所建。「粘厝庄」分為夏粘、頂粘二村,建有粘氏宗祠,供奉粘罕塑像。每年農曆2月15日舉辦「猛安默刻」,也就是生女真族人在台的宗親大會。

巧奪天工  福南村貝殼廟

位於福南村的三清三元宮,俗稱「貝殼廟」,是由當地村民稱為「怪春」的黃奇春花了18年建造。毫無建築經驗的黃奇春,除了地基、梁柱請人建造外,整座廟是他用數以萬計的貝殼、珊瑚、海底礁石逐一鑲黏而成,景觀奇特,令人目不暇給。

福寶溼地  漂流木光座標

福寶村沿海有綿延的蚵田、潮間帶溼地景觀,以及漁民搭建的海上寮舍,是漁民養殖牡蠣、採集野生文蛤與蝦猴等水產的寶地。每當夕陽西下,紅霞染著金光,在海埔地野生向日葵的點綴下,十分浪漫迷人,因此成為打卡、婚紗拍攝勝地。

沙灘上有個大型的「漂流木光座標」裝置藝術,是以300多根漂流木塑造的園區。起因是2001年7月桃芝颱風過境,帶來一大堆漂流木,將福寶海灘弄得凌亂不堪,經過社區居民討論後,決定將這些漂流木轉變成公共地景藝術,並請來藝術家施作,成為一處環保藝術品園區。

日式穀倉  拾穗獻穗興學

福興鄉農會穀倉興建於昭和10年(1935年),是中部地區最大的日式穀倉。日據時代因水利灌溉設施逐漸完善,台灣稻米產量大增,日本政府於是獎勵興建穀倉。福興穀倉有防潮、防鼠設計,還有提供空氣對流及散熱的老虎窗,是珍貴的遺產。

由於福興是台灣中部的稻米之鄉,早年地方有拾穗、獻穗的故事。台灣光復後,大興國小校長鐘水瀨鼓勵學生利用暑假期間下田拾穗,以累積興學經費,經過多年,終於在學校50周年校慶興建「獻穗堂」,100周年校慶由校友捐建馬賽克拼貼「拾穗牆」。

20 02 2024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