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遊藝筆記】關於雪的兩三事 上─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台北不下雪,一個住在台北的人來談雪似乎有點奇怪。不過或許因為如此,台北人對雪多少都存有一分不切實際的浪漫想像。

記得有一年冬天,寒流來襲,台北近郊的山區奇蹟似地下了一場雪,整個台灣因而瘋狂地翻攪了起來,大家一窩蜂擠著上山看雪。由於賞雪人潮絡繹不絕,所有往山區道路上的災難式壅塞,逼得政府和媒體不得不極力呼籲大家不要再上山了。

不過嚴格說起來,台灣並非全然無雪,每年冬天寒流來襲,合歡山、玉山等高海拔的山區還是會下雪。雖然那些地方離平地太過遙遠且交通不便,但下雪時還是會造成一些轟動。

我上大學時,有一年寒假合歡山下雪了。當時仗著年輕,約了幾個好友,在沒有安排住宿的情況下就貿然上山。還好,當晚駐守當地的部隊收容了我們,晚上還為我們舉辦了營火會。不過印象最深刻的,是晚上睡覺時身體只要微微動一下,冷風就會像針刺似地鑽進毛毯、刺進肌膚。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雪,但只看到地上的積雪,並沒看到下雪的情景。後來很長一段時間,對我而言,雪只存在文字裡,或者存在圖片、影片及想像之間。

《詩經‧小雅‧采薇》裡有這樣一段: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飢。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對於後兩句,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倒是每次讀到前兩句,腦子裡浮起的影像,都讓我感動莫名。

前面兩句,每句僅短短八字,前四字講情,後四字講景。簡潔而令人悸動。

試想,昔日當我離去時,正是楊柳搖曳、天暖花開的季節。就在這樣的美景下,我就要離開了。

句中完全沒有提到悲苦離愁,迎面而來的,就只是一分淡淡的,卻也濃得化不開的依依不捨。似乎比楚辭裡的「悲莫悲兮生別離」,更能鑽入你我的靈魂深處。

第二句說的是我回來了,也不講「情」只講「景」(其中的「思」字無關思念,只是語助詞)。

試想,「雨雪霏霏」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雪不是飄下的,而是如雨般墜落,這雪,當然是大雪。

我們可以想像,天地寂寥,蒼白慘澹,大雪之中,想必也是萬徑人蹤滅,唯我獨行吧?這已經說明了歸人的心情,大地萬物,與我離去時大相逕庭。

離去時不捨,歸來時孤寂,情、境因這四句已具足,所以後四句就多了。也無怪乎,只有前四句被人們認為是《詩經》裡最美的句子之一,經常傳誦。

蘇東坡有一闋詞〈少年游‧潤州作〉:

去年相送,餘杭門外,
飛雪似楊花。
今年春盡,楊花似雪,
猶不見還家。
對酒捲簾邀明月,風露透窗紗。
恰似姮娥憐雙燕,
分明照、畫樑斜。

似乎跟《詩經‧小雅‧采薇》所說的情景,有異曲同工之妙,但說的卻是相反的事情。一個是春天時我離開,到了冬天大雪紛飛時回來;一個是下雪時送走了朋友,到了春暖花開時節卻不見歸來。

冬雪歸鄉,自是孤寂;而雪中送友,卻多了一分愴然。兩相比照,情與境的相似和差異,足以令人咀嚼再三。而這種詩境與文字的妙用,也正是文學之所以讓人著迷不已的原因。

27 12 2023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