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金鑲玉巧奪天工 讓補丁變藝術

李冰在工作室裡,製作金鑲玉作品。圖/新華社

李冰在工作室裡,製作金鑲玉作品。圖/新華社

圖為在郟縣金鑲玉展示館,展示的金鑲玉作品。新華社

【本報綜合報導】「金鑲玉」技藝的起源,是用鑲金屬的方法對精美工藝品的瑕疵進行掩蓋,或對毀損的器物進行修補。在中國大陸河南郟縣姚莊回族鄉,由於當地人喜歡泡茶館的習俗,再加上這裡曾是茶馬古道的重要一站,金鑲玉技藝曾十分興盛。數百年過去,金鑲玉器物逐步從實用工具演變為手工藝品,複雜的製作工序也成為國家級非遺技藝。

金屬鑲嵌器物  修補受損部位

金鑲玉是將金屬鑲嵌在陶器、瓷器、玉器、紫砂等器物上面,對破損的器皿進行修補,或起到裝飾的作用,金鑲玉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李冰表示:「這相當於給器皿打上精美的『補丁』,在古代和幾十年前物質匱乏的時代,器皿出現破損沒錢換新的,對家裡的水缸或者瓶瓶罐罐進行修補是常有的事。」

金鑲玉所使用的金屬,有金、銀、銅、鐵、錫等,視實際需要而定,李冰解釋:「例如鈞瓷金鑲玉,裡面純錫、外邊鍍純金。因為錫對身體沒害處,而且錫的延展度好,便於鑲,外邊鍍純金防止氧化,也美觀。」

據李冰回憶,他從小就跟父親接觸金鑲玉,不僅學會修補茶壺、茶碗,有時候還有人拿著嶄新的茶壺,來找他們鑲嵌金屬花紋,李冰初中畢業後,就專門跟著父親從事這行,李冰父親的手藝則來自於祖輩,在姚莊回族鄉的金鑲玉展示館,可以看到李氏金鑲玉技藝的傳承譜系,傳到李冰這裡已經是第六代。

李冰和妻子郭凱利均為回族,回族人也流行各類玉雕工藝品,曾流行於清代宮廷的「痕都斯坦玉」,即中亞的回教玉器或伊斯蘭玉器,間接反映了玉器的雕琢在伊斯蘭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製作考驗技藝  拋光就要8次

在金鑲玉展示館裡,收藏著諸多年代久遠的金鑲玉製作工具,包括鏘刀、膠鑄模具、鉗子、刻刀、鏨子等。李冰在工作室親自展示金鑲玉的完整製作流程,其中有鑄造、雕模、鍛造、清洗、鑽孔、精修、包口、鑲嵌、焊接、打磨等諸多工序,每道工序都對技藝有著苛刻的要求,單是拋光這一道,就需要八次,為確保「金」與「玉」的完美契合,需要在技術方面的焗鑲和包鑲比較完美的熟練結合才能做到的。

二○二一年六月,李氏金鑲玉手工技藝成功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近年來,在當地政府引導扶持下,李冰所在鄉村建立金鑲玉產業園區,採用「公司+合作社」的經營模式,透過展會推介、校企合作、研學旅行等多種舉措,不僅促進非遺項目的保護與傳承,還帶動周邊村民就業繁榮經濟。

15 11 2023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