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外來基因驚喜建功 孤狼改善森林生態

瑞士「保護阿爾卑斯山放牧地」創辦人艾利基和丈夫方斯華,以不殺生的方式守護羊群。圖/法新社

魁北克希克肖克山裡的野生駝鹿。圖/法新社

俯瞰加拿大一處森林與結冰湖面景緻。圖/法新社

被科學家編號M93「老灰」的灰狼(圖中)。圖/法新社

美國原生馬保育組織飼養的馬。圖/美聯社

在瑞士阿爾卑斯山上吃草的羊群。圖/法新社

人與動物之間也需要感情上的同理心。圖/美聯社

一隻孤狼意外改善美加邊境森林生態系統。圖為紐約一處狼保育中心收留的狼。圖/法新社

一隻正接受訓練的狗狗露出友善的微笑。圖/法新社

編譯/潘楠慕

1997年,一隻灰狼進入美國密西根州皇家島(Isle Royale),重振當地野生狼族群數量,令人意料不到的是,這隻「外來者」的加入,還對整體生態產生一連串骨牌效應,進而改善了整個森林生態系統的平衡。

皇家島位於密西根州蘇必略湖中,鄰近加拿大,以豐富生態著稱。不過,1997年這隻被科學家編號為M93、暱稱為「老灰」(Old Gray Guy)的灰狼,跨過短暫連結加拿大和皇家島的冰橋,進入這座小島時,島上狼群正受疾病、近親繁殖影響,族群數量衰減。

這份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發表的研究報告第一作者、密西根理工大學(MTU)生態學家霍伊(Sarah Hoy)說,近親交配、基因多樣性低等問題,對科學家來說是重要的關注議題,「但是這是第一份研究呈現,這些問題不只衝擊族群數量,增加物種滅絕的風險,也對其他物種造成確確實實的連鎖效應」。

皇家島第一批狼群在1940年代末期抵達,狼群主要獵食對象為駝鹿,但是1980年代受犬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侵襲,狼隻從約50隻大幅減少到僅剩12隻,即使這種疾病最後消失,狼群族群也未因此立即恢復,因為還有近親繁殖的問題。

過度近親繁殖降低島上狼群繁殖成功率,即使生下幼狼,健康狀況也不佳,常有純種犬常見的脊椎畸形等問題,加上獵捕體型比狼大上8倍的駝鹿,也威脅狼群存活率。

「老灰」和皇家島上既有的狼群沒有任何血緣關係,而且牠體型異常龐大,在捍衛地盤、獵捕上都占有優勢。牠在島上很快地成為三群狼之中一群的繁殖主力,前後共生育了34隻幼狼,大幅改善當地狼群基因多樣性。

壯碩的駝鹿一天可以吃掉14公斤植物,狼隻數量提升,抑制了駝鹿族群的發展,駝鹿數量少了,樹木以數十年罕見的速度茂盛發展,這點在膠冷杉(Balsam fir)樹群最明顯可見,對森林新陳代謝以及依賴森林生存的植物、動物物種產生重要作用,促使生態恢復平衡。

然而,「老灰」為島上生態帶來的好處持續約10年後,情況反轉,諷刺的是,原因正是牠過度成功的繁殖率。「老灰」喪生後2年,2008年島上狼群基因60%遺傳自牠,又重演基因多樣性的減少,這種情況持續惡化到2015年,狼隻只剩3隻。2018年科學家展開救援計畫,才再次恢復生態平衡,目前島上維持約30隻狼和將近1000隻駝鹿。

霍伊說,從「老灰」的例子學到的一個重點是,「只要引入少量同類,就能有效改善如獅子、獵豹等,受近親繁殖所害的掠食物種族群之生存,從而達到類似的生態系統平衡效果」。

瑞士放牧場  綿羊野狼共生存

在瑞士阿爾卑斯山上的放牧場,一群義工牧羊人搭營守夜,他們用驅趕、哨音等方式嚇跑狼,讓小綿羊與大野狼和平共存,降低狼群與牧民的衝突,守護羊群,也守住狼的生存。

生物學家艾莉基(Aliki Buhayer-Mach)和她的丈夫、心臟病學家方斯華(Francois Mach-Buhayer)在夜裡伴著營火,守著約480隻羊群,不時用強力手電筒照亮附近山頭,仔細查看是否有狼潛伏,艾莉基說,如果有狼闖過圍在牧場周圍的通電圍籬,「會是一場大屠殺」。

一世紀多以前,瑞士的狼群一度被消滅殆盡,直到2012年才重新出現第一群狼,到今年初已增加到大約250隻,保育團體讚揚這是生態系統更健康、多樣的訊號,但是狼群攻擊農場動物事件也隨之增加,引起牧民不滿。為此,瑞士政府去年以限量狩獵方式管控狼群。

艾莉基與丈夫共同創辦的非政府組織「保護阿爾卑斯山放牧地」(OPPAL),提倡用不殺生的方式守護羊群,這幾年兩人每年夏天上山兩次放羊,每次待上5天。今年夏天有400名義工加入自願監測工作。

這些義工夜裡每15分鐘用熱感應、紅外線望遠鏡掃描,一旦發現狼接近,「一人用望遠鏡盯著狼,另一人拿著火把,邊吹哨子邊跑向狼群」,方斯華說,要嚇跑狼,「自己不能太害怕」。

牧民西本塔爾(Mathis von Siebenthal)感謝OPPAL「幫了很大的忙」,如果沒有這些義工,他就得時刻提心吊膽是不是狼來了。

OPPAL主任莫林(Jeremie Moulin)指出,在狼隻數量增加,牧民反感情緒高張之際,希望這項行動有助於促進野生生物與人類活動共存。

人有同理心 動物會有幸福感

如果人類相信動物的情感能力,會有助於動物健康和福祉嗎?一份近期發表的研究認為,這個答案是肯定的。這項在6個國家所做研究顯示,人類飼主對動物的感知能力有同理心,動物的健康、福利情況評分也較高。

英國樸資茅斯大學和全球最大馬科動物慈善福利機構「驢子庇護所」(The Donkey Sanctuary)合作的這份研究,走訪埃及、墨西哥、巴基斯坦、塞內加爾、西班牙和葡萄牙等6國,在飼養驢子、馬、騾子等勞役用馬科動物的社區,以問卷詢問飼主價值觀、對其飼養動物的態度等,並詳細評估這些動物的福利狀況。

樸資茅斯大學比較與演化心理學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哈迪(Emily Haddy)說,挑選不同文化國家的用意在於,要了解人類對動物福祉的影響,是否因文化不同而有所差異。

這份在《應用動物福利科學》期刊(JAAWS)發表的研究顯示,飼主相信他們飼養的動物經歷的情緒、或者動物與人們有情感連結,與動物健康、身體狀況評分較高有相關性,反之,不相信者、或者只著重動物營利性或實用價值者,其動物健康狀況較差;尤其,人類相信動物能感受疼痛,他們飼養的動物明顯比較少表現出不良於行。多個國家、不論經濟狀況,都一致地呈現出這些關聯性。

研究報告說,「這些結果突顯飼主與勞役用馬科動物之間關係的重要性,以及飼主態度對動物福祉的影響」,希望能有助於進一步改善動物福利。「驢子庇護所」馬科部門執行長柏登(Faith Burden)說,「這些發現可為未來動物福利倡議提供訊息,並且提高效力」。

02 10 2023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