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末代製琴師 守護喀什米爾300年樂音

桑圖爾是喀什米爾民眾在各種場合,常用來演奏的傳統樂器。圖/取自BBC

 

78歲的扎茲在簡陋的工作坊裡,正手工製作桑圖爾琴,和其他喀什米爾傳統樂器(圖),對於守護這份文化象徵,他樂此不疲。圖/《今日喀什米爾》

 

78歲的扎茲在簡陋的工作坊裡,正手工製作桑圖爾琴(圖),和其他喀什米爾傳統樂器,對於守護這份文化象徵,他樂此不疲。圖/法新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在印度喀什米爾斯利那加(Srinagar)一間飄散木香的小工作坊裡,78歲的扎茲(Ghulam Mohammad Zaz)每天與木頭、琴弦為伴,他的動作緩慢而堅定,每一次敲擊、拋光,彷彿都在和過去7代的祖先對話,這門「桑圖爾琴」(Santoor,又稱百弦琴)的製琴工藝,家族已經守護8代,如今,他是最後一位還堅持用雙手製作的人。

3個世紀以來,扎茲的祖先就在這裡製作喀什米爾最好的桑圖爾,如今,扎茲是桑圖爾製作世家的最後一位,2023年他被授予蓮花士勳章(Padma Shri),這是印度第四級公民榮譽獎。

機器製造 音質遜少溫暖深度

「我們製作桑圖爾已經300年了」,扎茲輕聲說:「我是第8代,但我不能保證還有第9代。」他的語氣中既有惆悵,也有一份不可被抹去的驕傲。人們擔心,在扎茲之後,這間房間以及它所傳承的傳統將會消失。桑圖爾擁有百根琴弦,用小木槌敲擊,聲音悠遠、顫動,曾是喀什米爾「蘇菲音樂」(sufiana musiqi)的靈魂,樂音像是山谷間的回響,也像是人心的低語帶來安寧。

音樂教授巴特(Muzaffar Bhat)回憶:「早年從伊朗來的音樂家把桑圖爾帶到喀什米爾,我們將它融入本地文化,它不只是樂器,更是我們的身分記憶。」20世紀,音樂大師夏爾馬(Shivkumar Sharma)將桑圖爾推向印度古典音樂舞台,成為全國知名的樂聲。

但近年來,手工樂器需求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成本更低、生產速度更快的機器製造樂器。同時,嘻哈、饒舌和電子音樂湧入,年輕一代不再理解傳統音樂的深度和嚴謹性,導致桑圖爾需求暴跌。

扎茲認為機器製造缺乏手工製作的溫暖和深度,而且音質也遠遠達不到標準,手工藝者沒有學徒,他卻成了「最後一盞燈」。

然而巴特教授觀察到:「最近幾年,有些年輕人開始重新學習傳統樂器,包括桑圖爾。」或許,這是新一代想要找回文化根源的方式,他們在全球化的樂音裡,終於聽見自己土地的聲音。

扎茲說,他無法確定是否有人會繼續,但他仍每天進入工坊把一根根弦音調得清亮,對扎茲來說,這不只是單純的工作,更是守護身分、文化的一種方式,用琴聲延續家族的呼吸,吸引年輕人重新拾起傳統樂器。

01 10 2025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