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遊藝筆記】 香魂莫逐冷風散 (上)

文與圖/陳牧雨

水仙,又名中國水仙,在中國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歷史,是中國10大傳統名花之一,排名第10位。

既稱為中國水仙,很難讓人相信,水仙其實並非中國的原生花卉。而是直到唐代才從歐洲引進,源自於法國多花水仙的變種。

唐代段公路在其所撰的《北戶錄》中,有這麼一段文字:「孫光憲注曰,從事江陵日,寄住蕃客穆思密嘗遺水仙花數本,摘之水器中,經年不萎。」

文意是說,寄居江陵的的波斯人慕思密,曾送給孫光憲數棵水仙花,孫光憲將她置入水器中,歷久不枯。

這是中國最早提及水仙的文字。孫光憲是晚唐五代重要的詞人,因此大致可以推估出,應是在五代或稍早的唐末由外國傳入中國。

晚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說:「柰祗(音同「奈知」),出拂林國。苗長三四尺,根大如鴨卵。葉似蒜葉,中心抽條甚長。莖端有花六出,紅白色,花心黃赤,不結子。其草冬生夏死,與薺麥相類。取其花壓以為油,塗身,除風氣。拂林國王及國內貴人皆用之。」

柰祗,是中國早期對水仙的稱謂;而水仙的英文Narcissus,音譯就是「柰祗」。由此可見,水仙確實是從外國傳入。

然而,或許是經過中國人千年的培育與配種,水仙終於長成獨具中國特色的樣子,並且融入了中華文化,更成了華人年節擺飾不可或缺的花卉。

其實在水仙花傳入前,中國很早就有水仙的傳說。但傳說中的水仙是水中女神,而不是花。

根據《山海經》的記載:「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淵。澧、沅之風,交瀟湘之淵,是在九江之間,出入必以飄風暴雨。」

這裡所謂「帝之二女」,是指堯帝的兩個女兒娥皇與女英,堯帝將她們許配給舜帝。後來舜帝南巡,死於蒼梧,葬於九嶷;蒼梧是平原,九嶷是山,有湘水流經此處。二妃到此地奔喪,因傷心過度投於湘江,成為湘水女神,稱為湘妃。

據說,屈原《九歌》中的〈湘君〉與〈湘夫人〉,就是指舜帝二妃。然而,由於屈原並沒有明確說明湘君、湘夫人與舜帝二妃的關係,因此,歷代對此說法仍有歧異。

但無論如何,舜帝二妃轉為湘妃的傳說已深植人心,這個貞節的殉情故事,也被歷代文人傳頌不已,並為二妃建祠祭祀。唐朝杜甫就有一首〈湘夫人祠〉:

肅肅湘妃廟,空牆碧水春。蟲書玉佩蘚,燕舞翠帷塵。

晚泊登汀樹,微馨借渚蘋。蒼梧恨不盡,染淚在叢筠。

筠是竹子,據說二妃悲傷的眼淚滴在湘江盛產的竹子上,因而留下斑點,是為湘妃竹。

另外遠古傳說中,洛水女神為宓(音同「福」)妃,伏羲氏(宓羲)的女兒。曹植肯定受了這些傳說的影響,經過洛水時,寫下千古流傳的〈洛神賦〉,將女神形容得清麗絕倫;而浪漫的人神戀情,也被曹植以「人神道殊」的理由,寫成了淒美的結局。

中國傳說中的江河女神,大都浪漫而脫俗。所以當「柰祗花」傳入中國後,這種生長於水邊的美麗花朵,以「水仙」為名,也就順理成章了。

而在歐洲,古希臘神話中提及一位美男子納西瑟斯(Narcissus),由於長得過分俊美,因此非常自戀,拒絕了許多女神的示愛。

有一次納西瑟斯來到湖邊,竟情不自禁愛上自己在湖面的倒影,最後無法自拔而躍入水中。後來在他溺斃的湖邊,長出了許多從未見過的美麗花朵,人們便以「納西瑟斯」為其命名。

因此,水仙花在西方也成為自戀的代名詞。

09 07 2025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