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陳老師說好故事】割席斷義(下)

文/陳韋哲

「割席斷義」這則故事,記載在劉義慶所編寫的《世說新語》當中。《世說新語》是魏晉南北朝「筆記小說」的代表作,既然是小說,當中所記載的內容自然並非全是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事件。

以這則故事為例,在東漢乃至魏晉南北朝的相關史書中,幾乎都沒有記載過管寧和華歆絕交的事。就算回到《世說新語》當中,在管寧對華歆說了「子非吾友也」之後,故事也就結束了,完全沒有記載華歆的回應。他們是真的絕交了嗎?後來有再復合嗎?小說裡沒提到,正史中也沒有說。

或許,後來的人之所以那麼輕易地就接受了「華歆因為貪慕榮華富貴而被管寧絕交」的這個敘事,是因為受到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影響吧?在《三國演義》的故事中,華歆是協助曹丕挾持漢獻帝並且逼迫他禪讓退位的幫兇。因為後世演義小說的角色塑造,讓看過《三國演義》的我們,似乎更能輕易地接受《世說新語》中對於華歆冠上「慕求榮華」的性格設定了。

在每個時代當中,都有比較符合那個時代所稱頌的價值觀。魏晉南北朝時期,管寧這種不慕求榮華富貴,過著近乎隱逸生活的處事態度,在當時社會是受到相當高評價的。反觀華歆所表現出來汲汲營營的樣態,在那個時代的價值觀當中相當受到鄙夷。這或許也是為何《世說新語》會這樣記載他們兩人的這段故事了,剛好反應出了「出世」與「入世」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

但如果換個角度想,價值觀或理念不同的人,真的就不能夠成為好朋友嗎?朋友之間,難免會因為對某些議題的意見或看法的不同而產生爭執,如果每次意見相左就要「割席」,那麼願意在我們面前說出「真心話」的朋友,是不是就會愈來愈少呢?

「割席斷義」這則故事,如果撇除管寧、華歆二人最後真的絕交的部分,在好朋友面前展現出自己最真實的一面,不正是華歆把管寧當作好朋友的一種真誠的展現嗎?

圖/茶茶

26 06 2025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