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歷史點滴】打造超級油輪:柏瑪奮進號 (上)

 

文/許峰源

19世紀以降,全球石油能源重要性不斷提升,帶動大型油輪興建。從字義上看,油輪是運輸原油及提煉油品等液態化學物的貨船,有時候也運載飲水或其他液體、液態物。區分油輪等級的噸位,並非指油輪本身重量,而是它的載重量。

台灣石油產量少,必須仰賴進口,得透過油輪運輸。1950年代,中油公司順應台灣經濟發展與石油需求量增加,有計畫地採購大型油輪,例如1958年11月購入3萬噸級油輪「信仰號」,是由台灣殷台公司與美國技術合作共同打造。

之後因台灣工業化快速發展,石油需求量大幅增加,3萬噸級油輪漸不敷使用,中油公司再向基隆台船公司訂購3艘10萬噸級油輪。1969年2月,台船公司先向日本買進「伏羲號」油輪,再藉由技術移轉與合作模式,接續打造「有巢號」、「神農號」兩艘油輪,奠定我國建造10萬噸級油輪的基礎,也象徵台灣造船工業的進步。

1970年代,我政府為拓展經濟、升級產業而推展重大建設,轉型發展重工業與石油化學工業。值此之際,為謀求永續經營,決定增闢高雄港,設置大造船廠,以打造巨型油輪、船艦,希望可藉此帶動國內產業發展,同時企圖擠身國際造船工業。

「柏瑪奮進號」44萬5000噸級巨壩型油輪,在中船高雄大造船塢命名下水。圖/資料照片

1972年4月,高雄造船廠籌備處成立,除了積極向各方籌募資金,並擘畫船廠建置藍圖。美國惠固公司(Gatxoswego Co.)決定投資台灣,訂購6艘36萬噸級油輪,引起國際關注。翌年7月,中國造船公司成立,肩負建設大造船廠與打造油輪的重要任務,此時,資金確定由政府與美國惠固公司分別投資45%與25%,其餘30%由國外民營公司認購。

1973年9月,美國惠固公司體悟到全球石油危機的威脅,觀察國際市場後,決定將原先6艘36萬噸級油輪的訂單,改為4艘44.5萬噸級油輪,每艘油輪造價高達7000萬美元。

政府雖計畫打造大造船廠,但劃定的高雄港廠址多為魚塭、蔗田、淺灘,必須先落實整地、濬港工程,同時接洽日本提供技術協助,克服打樁、地下水湧出等問題。大造船廠尚未完成建置前,中國造船公司已接獲大筆訂單,委託日本石川島公司設計大型油輪藍圖,供應造船器材,提供技術援助,以及訓練我國造船技術人員;另外,政府也委託日本鹿島建設株式會社在高雄港建造一百萬噸級船塢,以奠定造船工業基礎。

1975年8月,船塢工程進度達80%時,中國造船公司即下料準備投入油輪建造工程,11月18日正式安放龍骨,啟動船隻建造作業。1976年6月,大造船廠船塢落成,其規模僅次於日本長崎,躍升為全球第2大船塢,並配置兩座350噸龍門吊,可同時打造兩艘44.5萬噸級油輪。

 

27 03 2025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