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猜拳與轉向思惟

文/簡麗賢

圖/BOB

農曆春節回農村老家,幾個鄰居的小孩在平整的晒稻穀空地玩遊戲,期間不斷地猜拳,玩得不亦樂乎。在歡笑聲中,我在母親昔日栽種蔬菜的菜畦土壤中,瞥見幾隻鼠婦,一種超級療癒的小型節肢動物。

我想起學生參加台灣國際科學展覽得獎作品:「猜拳與轉向中的運籌帷幄」,探討人在猜拳和鼠婦遇到選擇方向時的決策行為,非常有趣的科學研究作品。

思惟方向 機率差異

「剪刀石頭布,我贏我先玩。」孩提時代與同伴玩遊戲之前,大抵採用「石頭贏剪刀,剪刀打敗布,布勝過石頭」的猜拳方式,決定誰先開始,誰先選擇。即使長大了,在某些場合決定誰先誰後,最乾脆而無爭議的方式就是猜拳,因為一般人認為猜拳最公平,不管誰出拳,是大腦瞬間隨機反應,勝率相同。

以猜拳的思惟而言,玩遊戲的人出「石頭、剪刀、布」的機率相等,亦即出任意一種手勢的機率是1/3。然而,心理學家統計分析的結果,出石頭剪刀布的機率仍有些微差異,出石頭的機率略高,布的機率最低,二者相差接近4%。

統計結果顯示,若不是一次決定勝負的猜拳,而是採用多次,如3、5、7、9或更多奇數次,類似美國職籃總冠軍賽的七戰四勝或排球賽的五局三勝制度,從機率看結果,出石頭和剪刀的機率大於布,這涉及猜拳的心理學。

心理學家指出,猜拳是一種決策行為,性格與性別可能影響猜拳手勢。例如性格強硬的人,出石頭和連續出同一種手勢的機率較高,文靜的人出剪刀和變換手勢的次數較多。男、女生亦出現類似的差異。如果在全球領導人的會議中,辦個輕鬆的猜拳比賽,美國川普、中國大陸習近平、俄羅斯普亭、法國馬克宏4人,兩兩互相猜拳7次,勝者進入決賽,結果會如何?

我們面對猜拳時,瞬間表現出運籌帷幄的決策行為;同樣的,動物也有面對迷宮時轉向的思惟。

筆者在農村長大,常在鬆軟潮溼的農地菜畦樹根處,看見蚯蚓、鼠婦等,尤其鏟子一挖,竄逃鑽孔數量多。我們玩伴以蚯蚓為餌釣魚和抓青蛙,俗稱潮蟲的鼠婦則與蟋蟀一樣,成為童年期透明箱裡的寵物,觀察這類節肢動物的行為。

經驗體現 學習心理

要找到鼠婦並不難,即使校園綠地的落葉堆也能發現牠的蹤跡。學校玩伴有時窮極無聊,抓了好幾隻觀察,印象中鼠婦在無障礙的條件常左右交替轉向運動,這樣的交替轉向反應似乎也受到不同環境影響,若對牠們噴氣刺激,則交替性轉向反應明顯增加。把牠們放在粗糙的木頭表面,也影響牠們轉變方向的決策。

後來閱讀科學文章,了解生態系中扮演清除者角色的鼠婦,喜愛吃腐植質,生長在陰暗潮溼處的牠們具有「負趨光性」,以及行進時出現交替性轉向反應的行為,觸角會不停地揮動及觸探。

閱讀學生的科學研究結果,鼠婦不僅具有負趨光性,鼠婦在左邊軌道遮光時,左彎比例明顯提高;而且經過訓練後,可以提高鼠婦轉向特定方向的比例,推論鼠婦具有學習行為。

至於猜拳的決策行為,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無論「慢出組」與「快出組」,「出石頭」具有較高的機率,當出拳時間間隔縮短後,「出剪刀」的機率增加,而「出石頭」的機率減少。無論是「慢出組」與「快出組」,出拳情形會盡量避免與上次出拳的情形一樣,代表這種決策經驗與思惟意識有關。

對照人類猜拳與鼠婦轉向的行為,在運籌帷幄的決策思惟,某種程度體現經驗與學習心理學。

03 03 2025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