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走過歷史】大清帝國首支官派赴歐考察團

文/郭詠澧

清朝旗人斌椿,是中國歷史上首次派遣赴歐洲考察的官員,而整件事情的關鍵人物,是英國籍的清朝海關總稅務司──羅伯赫德。

十九世紀中葉,沿海通商口岸貿易往來頻繁,但清朝缺乏海關稅務人才,加上海關內部貪腐嚴重,朝廷因此啟用了英籍的羅伯赫德擔任海關總稅務司,授職正三品大員。他任職前,海關收入一年約五百萬兩(白銀),任職後每年都達兩千萬兩以上,最高紀錄為四千三百萬兩,因此深得清廷的信任。

同治五年(一八六六),赫德要請半年假回國結婚,遂向總管外國事務衙門(外交部)建議,順便帶幾名大清官員至歐洲考察。當時主管外交事務的恭親王奕訢擔心,由無外交經驗者代表國家有損國體,但一、二品大員多對西方持牴觸態度,無人願意出訪。時年六十三歲,在海關任赫德中文祕書,曾任職山西襄陵七品知縣,精明能幹、老成持重的斌椿,於是毛遂自薦,願攜子赴歐。

恭訢王為壯大清帝國代表團之行色,升斌椿為三品頂戴,其公子廣英為六品頂戴,又安排同文館(外語學院)三位學子擔任翻譯與隨從,授職八品頂戴,組成中國首次赴西方國家的官方考察團。臨行前,恭訢王指示該行任務為考察各國山川形勢及風土民情,增加對歐洲的了解,以印證朝廷文史記載。

元月二十一日,斌椿一行自上海搭乘輪船南下西行,月餘抵達法國馬賽,開始訪歐行程,先後遊歷了法國、荷蘭、比利時、普魯士(德國)、英國、丹麥、瑞典、芬蘭和俄羅斯等十一個國家,歷時四個多月。歐洲各國也相當重視大清帝國首支官方代表團的訪問,當地各大報紙頭條均刊載了來自遙遠東方、留著長辮子的客人造訪歐洲,並稱花甲之年的斌椿是「中土西來第一人」。

當時,英國是世界第一強國。五月七日晚上,斌椿乘坐英國女王的黃金馬車抵達白金漢宮,參加專為代表團舉辦的宮廷舞會,大門口鋪著紅地毯,廊道兩側飾滿鮮花,並有儀隊列隊歡迎,斌椿由官員們簇擁著走進華麗宮殿。這場盛大的宮廷舞會,公侯伯爵及眾夫人、小姐共有近千人參加,在上千盞燈光照耀下,渾身珠光寶氣的女士們身著華服、隨著樂曲翩翩起舞,讓斌椿一行人大開眼界。

第二天維多利亞女王親自接見斌椿,他表達了對女王接見的感激,盛讚倫敦許多屋宇建築與製作精巧的器具,更勝中國。隨後,斌椿在安古比大劇院欣賞了歌劇,也在倫敦照相館拍下生平第一張照片,證明並非如傳聞能夠攝人魂魄。英國政府陸續安排中國代表團到曼徹斯特參觀造船、鋼鐵和紡織工業,收穫相當豐富。

斌椿一行抵達瑞典時,受到國王卡爾十五世的接見,並囑咐王子陪同參觀博覽會,也到北極圈內的城鎮遊覽,體驗難得一見的白晝奇觀。他走訪了歐洲各大城市,如馬賽、里昂、巴黎、阿姆斯特丹、曼徹斯特、伯明罕等,也參觀了議會、醫院、學校、博物館。在其著作中,形容歐洲城市建築宏大、高聳入雲,夜晚使用煤氣燃燈光明如晝,並認識了電報、蒸汽機和顯微鏡等科技產物。

回國後,斌椿寫下約兩萬字的《乘槎筆記》兩卷,呈獻給皇帝。該書以第一人稱的日記形式寫成,記錄許多他親身體驗的新鮮事,像是頭一回乘輪船、坐火車,在七層樓的飯店搭乘電梯、使用冷熱水龍頭和抽水馬桶等,在歐洲的所見所聞。除了闡述大城市的高樓建築及繁華市容,也介紹歐洲禮儀和娛樂活動,並提及精巧器具和各國貨幣制度,字裡行間,在在顯示出對西方文明和先進技術的深刻印象。

斌椿的著作,揭露了西方現代化和工業革命的成果,為中國和歐洲的互動開啟了一扇門,也為大清帝國對世界的理解帶來深遠影響,更是近代研究十九世紀中葉歐洲各國現況的第一手資料。

圖/Pixabay

22 01 2025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