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嫦娥六號任務總設計師】胡浩 探月腳步從未停歇

【嫦娥六號任務總設計師】胡浩 探月腳步從未停歇

科研人員在月球樣品實驗室展示嫦娥六號月球樣品。圖/新華社

【嫦娥六號任務總設計師】胡浩 探月腳步從未停歇

嫦娥六號攜帶的「移動相機」自主移動後拍攝並回傳的著陸器和上升器合影。 圖/新華社

【嫦娥六號任務總設計師】胡浩 探月腳步從未停歇

圖/新華社

文/記者徐可

月球上到底有什麼?是否和人類想像的一樣?人類能否在月球上開闢一個新的家園?懷揣著對月球的探索欲望,人類探月的腳步從未停歇。記者專訪嫦娥六號總設計師胡浩,揭祕中國嫦娥不平凡的探月之旅。

月升月落、潮來潮往。月球,這顆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地球上的萬物生靈。

每一克從月球上帶回的「土特產」也尤為珍貴。更何況,嫦娥六號攜帶的月背樣品是人類歷史上的首次,具有極高科研價值。而月球挖土,則被稱為是在月球上「開盲盒」。「因為我們無法預知從月球採回的樣品會帶來什麼樣的科學成果。」

然而,由於著月地點的地質狀態不確定,落月機會也只有一次,「我們的設備不能搬家,落在哪就在哪鑽」;同時,落月時間也很有限,「我們還有好多事情要做。」此次採樣也是充滿諸多的不確定。

面對這些挑戰,胡浩帶領團隊「把方案做到極致」,開展大量實驗和驗證工作,在有限時間內如期完成任務。

不少人對人類首次獲得的月背樣本感到好奇,到底月背土壤和月球正面土壤有什麼區別?在看到月球背面拿回來的土壤後,胡浩從鏟取的角度為我們揭祕:「在鏟取的過程當中,感覺月球背面的月壤和月球正面的月壤好像不太一樣。但是有什麼不一樣,得讓科學家來說。這個可以作為一個謎題留給後續不斷揭祕。」

獨特的太空「打水漂」

二○二四年六月二十五日,嫦娥六號返回器採用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方式回到地球,即人們俗稱的「打水漂」。對於這個獨特的返回方式,胡浩不無自豪,因為這個方法只有中國大陸在用。

是大氣層有彈力嗎,為什麼要「打水漂」式返回?對此,胡浩表示,這「不是一個彈起來的過程,而是穿過大氣二次再入。」

嫦娥六號以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在進入大氣的時候速度很快,帶來的氣動加熱和氣動力影響很嚴重,也很複雜。」為了確保嫦娥六號的返回精度,讓返回艙能精準降落在著陸點,技術人員通過「穿過大氣,再出大氣層,再再入大氣這麼一個過程」來減小它的速度,並對抗它的燒蝕程度,這實際上就是利用大氣來減速,以降低嫦娥六號返回艙再次再入大氣層的速度和過載。

經過兩次再入過程,返回艙的過載已經減小到人所能承受的範圍,而這也是在為後續載人登月創造一些條件。

除此以外,在月球上能夠可靠穩定地著陸、能穩定可靠地上升、能夠在月球軌道上實現可靠地交會對接……「這些都是為後續工程在鋪路,以後載人登月也會用到這些技術。」

人類發展的原動力

敢於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不斷在攻堅克難中追求卓越。

對於從事航天事業四十年、與探月工程相伴二十年的胡浩來說,中國大陸探月工程從零起步,一路走來,從跟跑、並跑到現在的領跑,「能夠如期實現,是挺不容易的一件事。」

特別從嫦娥五號評審會開始,就有專家現場表示反對,因為「那個方案太複雜,並環環相扣,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後邊都無法實現。」胡浩說,「在天上、在你沒看到的地方,航天器動作特別多,精度要求特別高,動作特別複雜,容易受環境影響。」

但憑著對事業的信念、對工作的「精益求精」和團隊的「共同作戰」,探月團隊終於「一步一個腳印」實現了中國人「上九天攬月」的夢想。

二○二六年前後發射嫦娥七號;二○二八年前後發射嫦娥八號;二○三○年前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

「中國人一定會站在月球上。」談及未來,胡浩充滿信心,這不僅是為了圓夢,更是為了讓探月技術成果更好地服務人民。「探索是人類發展的原動力,最終的目的,一定是增進人類福祉,讓老百姓能夠受益,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這件事是毋庸置疑的。」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18 11 2024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