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民俗資產】金門一縣三城隍

文/謝貴文

明清兩代將城隍信仰官方化、制度化,各府、州、縣都有與首長對應的城隍神,兩者分掌陰陽、共治地方。然而,金門一縣卻有三座城隍廟,實在是個奇特的現象。

事實上,金門遲至一九一五年才設縣,但早在明洪武二十年(一三八七),即因處防禦倭寇的要害之地,而在此設置「千戶所」,並興築所城,同時建有城隍廟。雖然此時的金門並非可設置城隍廟的地方層級,但因築有城池,仍根據城隍的自然神屬性建廟,藉以守護該城的安全。

此外,明朝為建構嚴密的海防體系,除了在金門的田浦、陳坑、官澳、峰上及烈嶼五處設置「巡檢司」,並在外圍築城,派弓兵駐守。其中,田浦巡檢司城牆長一百六十丈、寬一丈二尺、高一丈八尺,東西闢二門,內部亦建有城隍廟。萬曆年間,該巡檢司遭裁革,城隍廟亦因無人管理而頹壞,後來才由居民重新修建,香火迄今猶存,廟名改稱「東嶽泰山廟」。

明清之際,金門所城因戰事及禁海遷界受損嚴重,城內居民被迫遷居內地,城隍廟亦殘破荒廢。康熙十九年(一六八○)清軍攻下金門,首任總兵陳龍進駐該城,曾經予以重修,但兩年後仍以「所城稍圮,人煙稀少」,而將治所遷至城北約四公里處的後浦,此地從此躍居金門的政治與經濟中心。

嘉慶年間,後浦士紳商請遊擊(將軍)文應舉出面籌建城隍廟,在官民合作下順利建成,並每年舉辦迎城隍活動。原已荒廢的金門城城隍廟,則在清末時由地方人士於原處重建,之後定名為「古地城隍廟」,強調其為最早香火起源處,並提出「遷治分火」之說。後浦城隍廟則以金門城城隍香火已隨遷治轉移過來,並透過祈雨儀式、廟名冠上「浯島」、標舉縣城隍「顯佑伯」爵號等,突顯其作為全金門境主的地位。

自清末以來,「金門迎城隍」於每年夏仲之時固定舉行,每隔五年再擴大舉辦,即現今所稱「小迎」、「大迎」,活動內容主要是迎請城隍爺出巡,回廟後再舉行醮祭儀式及演戲酬神。後浦的東、西、南、北門四境為迎城隍的核心區域,亦是「小迎」的出巡範圍,每年的籌辦工作由各境輪值;「大迎」則由此四門境擴及周邊鄉村,涵蓋今金城鎮大部分及金寧鄉少部分村里。

近年來,金門縣政府將「迎城隍」擴大為全縣性的活動,由於慶典維持了傳統形式,繞境隊伍盛大且深具地方特色,而被文化部指定為國家重要民俗。金門一縣三城隍,見證明清以來此地的歷史軌跡及百姓的虔誠信仰,相信未來祂們仍將持續守護這塊島嶼及其善良子民。

24 10 2024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