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考古的故事】大遺址見證大文明

仰韶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圖/新華社

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館新館內展出的刻辭卜甲。圖/新華社

隔河相望的安陽殷墟宮殿宗廟遺址(右)與殷墟博物館新館。圖/新華社

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應天門遺址博物館內。圖/新華社

工作人員在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現場作業。圖/新華社

文/記者史林靜

從太空視角俯瞰,河南,一半山川,一半沃野。

作為文物大省,河南是大陸大遺址分布最為密集的省分,截至目前,已有十七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獲得掛牌或立項,總數位居大陸首位。

大遺址見證大文明,大遺址參與大變局。以三門峽仰韶村、洛陽二里頭、偃師商城、漢魏洛陽城、隋唐洛陽城、鄭州商城、鄭州大河村、安陽殷墟等為代表的大遺址,如一條文明的廊道,綿延於歲月長河。

早在二○二一年十二月,河南省委就在《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工作方案》中明確提出構建三門峽︱洛陽︱鄭州︱開封︱安陽世界級大遺址公園走廊。二○二三年九月,河南再次發文,提出建設文物強省、考古強省,推進文物活化利用,加強大遺址保護利用,打造世界級大遺址走廊。

這是一條文明的「大走廊」。一系列新的考古發現不斷刷新人們對農業起源、文明起源、國家起源以及城市起源的認知,勾勒出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與繁榮的核心歷史畫卷,讓人們在遼闊的時空長廊中縱覽五千年的文明歷程。

仰韶村考古新突破

初秋時節,仰韶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環境清幽,紅底黑紋的彩陶與巨大的考古手鏟雕塑將歷史與現實融為一體。沿著步道漫步,彷彿一走就是七千年:仰韶先民在河谷階地營建聚落,住在泥草混合搭建的房子裡,從事農耕、養殖、狩獵、製陶、磨製石器等工作……

多年來,河南持續圍繞仰韶文化、夏文化、商文化等研究領域,深入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並不斷取得重大突破。河南各考古單位針對隋唐洛陽城遺址、漢魏洛陽故城、殷墟、二里頭遺址、北宋東京城遺址等大遺址開展了一百二十餘項考古發掘,三十多部大遺址相關考古發掘報告陸續出版。

不久前,三門峽仰韶村遺址考古工作取得新突破,首次發布的古人基因組數據顯示,距今七千年前的仰韶村古人對中華民族的形成有著重要的遺傳貢獻。

「儘管仰韶村遺址在中國考古學史和仰韶文化研究史上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此前我們對仰韶村古代人群的來源歷史及其對中華民族的貢獻知之甚少。」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魏興濤說,最新研究填補了新石器時代黃河中游人群古基因組數據的部分空白,對理解黃河中游新石器時代人群歷史和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傳播有著重要作用。

守護文脈源頭活水

秋分後的安陽殷墟小屯村,暑意尚未完全消退,清晨時分,六十五歲的何永獻便出門開始了他的日常工作。作為小屯村黨支部書記兼文保專職幹部,這位土生土長的小屯人幾乎每天都會對重點區域進行巡查,並及時處理和上報問題。

目前,殷墟管委會將轄區內的六十六個村莊畫分為一百七十八個四級網格,組建了由巡防隊員、村(社區)幹部在內的三百六十餘名殷墟安全守護人,何永獻便是其中之一。

除了這張深入鄉村百姓的四級「人防」保護網,當地還構建了二十四小時全覆蓋的電子監控網。走進殷墟技防監控中心的監控大廳,二千六百五十個高清攝影鏡頭全天候運轉,將二十九點四七平方公里的殷墟大遺址保護區情況盡收眼底。

讓歷史觸手可及

三千七百多年前的征伐與凱旋、夏王車駕的莊嚴壯觀、「最早紫禁城」的嚴整布局……在洛陽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占地七百六十平方公尺的數位互動體驗廳中,巨大的影像迎面而來,透過近四十台投影設備構建的沉浸式3D影像空間,生動再現了夏都的雄偉景象。

近年來,該遺址博物館不斷創新表達方式,讓文物以文創、動畫、影視、互動遊戲等多種形式走近公眾,為大家帶來多維度的沉浸式體驗。最近推出的兩面「數位魔牆」吸引了遊客駐足,動畫《青銅爵誕生記》將夏代青銅器製造工藝展現得淋灕盡致,集中展示的六百件遺址出土文物讓「國寶」在遊客指尖流轉,趣味橫生。

「數位化讓考古遺址擁有了更多元的表現方式,讓古老與年輕、傳統與時尚以全新方式交融碰撞,提升了觀眾的體驗感和沉浸感。」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副館長王莉說。

現代人的「文化課堂」  一場時空穿越冒險之旅

走進古城開封,一處IMAX巨型球形屏幕打造的裸眼3D版《清明上河圖》讓酒樓、茶肆、虹橋、碼頭、水榭等場景栩栩如生地展現在眼前,讓遊客彷彿真正置身於北宋畫家張擇端筆下的汴梁長卷。隨著智能座椅模擬上升、俯衝、滑翔等動態效果,觀眾或穿梭於熙熙攘攘的北宋街市,重溫北宋東京城的繁華;或近距離觀察「城摞城」的獨特景觀……

建設硬體  提升軟體

「數位技術的運用,為活化文物、活化歷史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路徑。」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說,遺址博物館和遺址公園建在遺址之上或附近,集考古發掘、科研保護、旅遊觀光為一體的立體活化集中展示,可以讓參觀者感受到更強烈的現場真實感、歷史吸引力和視覺震撼力。

任偉表示,遺址公園作為一種考古遺址展示的新模式,能夠將宣傳遺址價值、展現遺址內涵、呈現考古成果有機結合,既盤活了文化遺址資產,又有效促進了遺址保護、研究和展示。近年來,河南不斷加快考古遺址博物館和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大遺址展示利用日新月異。

大遺址展示利用不僅要建設「硬體」,還要提升「軟體」。各地透過內容更新、創新展陳方式等,讓大遺址的文化價值和社會意義不斷釋放、呈現、發展和創新。三門峽仰韶村遺址公園,提升改造後的仰韶文化博物館即將對外開放,增設了大量多媒體展示內容,將立體生動地展現仰韶文化時期古人的生活習俗和建築風格,讓遊客沉浸式感受華夏文明之花。

安陽殷墟博物館,改變「展櫃式」的單一觀覽方式,將考古現場「搬」進展廳,一件件正在清理的車馬遺跡標本讓遊客真正實現了「一眼千年」,將歷史從高台之上帶到人們「觸手可及」的近旁。

鄭州大河村遺址博物館,依靠技術賦能,在VR眼鏡、多媒體導覽機、全息投影展示等技術支持下,推出了探祕之旅、考古體驗、鑽木取火、植物錘染等研學課程,成為現代人的「文化課堂」。

演繹「跨時空共舞」

初秋時節,漫步在鄭州老城區,彷彿進行了一場穿越之旅。車水馬龍的道路旁,一邊是商都城牆和唐宋八大名樓之一的夕陽樓遺址,另一邊則是國潮、時尚小店匯聚的創意街巷,緊鄰著的是鄭州商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人們或在高高的城牆上眺望時尚的青春秀場,或坐在潮巷的一角遙想三千六百多年前商都的模樣。

古老與現代,厚重與輕快,在這座城市中交相輝映。

在隋唐洛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登上應天門闕樓,觀看《唐宮樂宴》,體驗「唐朝人的一天」;走進明堂天堂,欣賞沉浸式話劇《明堂幻象》,領略盛唐的風采與絲綢之路的繁榮;漫步九洲池,體驗「風起洛陽」虛擬現實全感劇場,開啟一場驚心動魄的奇幻冒險之旅……

古都洛陽積極探索大遺址保護的新形態,堅持城址共生,在大陸率先打造國家遺址公園3.0版本,著力於保護和發展,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化演繹,為遊客打開了感受文化魅力的新窗口。

行走在河南這條廊道,大遺址不再是被框起來的保護單位,而是古老與時尚的交融地,歷史與現代的「重逢」地,「到大遺址去」已逐漸融入民眾生活。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14 10 2024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